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天倫之旅》

話說昨晚在看《天倫之旅》的時候,看到父子互相揮手道別的一幕,我突然淚如雨下。

《天倫之旅》(Everybody's Fine)劇中,勞勃迪尼諾飾演的,是一位在子女眼中嚴格的父親,這真的很像我爸。而戲裡面的子女們,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父親的完美標準要求的那種心情,我也很能夠感同身受。事實上,我現在的狀況,不要說是否能令爸感到驕傲了,我連對自己都覺得無法交待--對於一切,對於所謂「人生」,我覺得很茫然。茫然有很多種,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可能是不確定自己正在做的事--甚至於「方向」到底對不對,都感到疑惑。那麼我是哪一種「茫然」呢?滿慘的那一種,就是兩者都有一點。

其實茫然不是問題。因為我覺得人生本來是就是一場追尋得到/破滅調整,再來過,這樣的循環,不停地循環直到老死(whichever comes first。不過,老了還是可以、也會繼續這樣的循環,直至死亡)。這個循環跟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的流程有著一樣的精神,Plan -> Do -> Check -> Act -> Plan... 「追尋」就是計劃(Plan)跟實踐(Do),然後檢驗結果,再做調整,也就是 "React"。達成原先的理想,並不一定帶來專案的結束,也可能是調整,因為你可能會覺得,原來那也沒什麼(:-O),或者,其實沒那麼重要(:-O),其實不是你想要的,或者,原來還有更高遠的「境界」;我還想要更多;我願無窮嘛!於是你會「調整」,然後重新「計劃」跟「實踐」。而「破滅」也不一定接著是「調整」,因為你可能會認知到夢想跟實際的差距,你可能會瞭解那是無謂的、或不實際的目標,於是專案嘎然而止,另啓新專案。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專案所組成,一個接著一個,所以「茫然」無所謂,那只是一種「感覺」,你還是在一個專案裡面,你還是會走到專案結束,然後開始新的專案。但是,我們當然還是不希望人生到頭來每個專案內容都一樣,也就是說,一直在重複過去的錯誤。茫然只是感覺的一種,只要不要造成專案的停滯,那就問題不大。我們都很討厭那種結不了案的專案不是嗎?


所以,茫然,其實不是問題。只是,當我正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爸突然走了,我再也沒有可能讓他看到我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刻,讓他也同感驕傲。這種感覺,真的難以言表。


那以前呢?爸還在世的時候,我有令他驕傲過嗎?我很想說:「有!」,但是,不由得想起一件往事。曾經,當我工作上春風得意,人生很順利的時候,他卻跟我說:「妳要小心!不會永遠都是這麼好運的!」。其實,理智上面,我當然知道爸是好意,他是要我不要驕傲地失了腳步,他是提醒我謙卑的道理--是啊,人們在遭受打擊時都會變得謙卑,但在遭遇順境時卻很容易流於驕慢,所以他要提醒我--我不是不能理解這些道理;我不是不能理解,爸只是擔心我。我也不是不能理解,爸這也是在提醒我要未雨綢繆。但我當時,心裡卻是一股怒火,「我現在這樣對你而言還不夠好嗎?為什麼,你就不能單純地為我感到高興一次?!」,也有點委屈,「為什麼說『運氣』?現在的狀況不是我應得的嗎?」


於是,我連是否曾令他驕傲我都不知道了!!


話說回來,可是,我的年紀也夠大、我也看的夠多了,我早已經知道事實不是那樣;我早已經知道爸對我們的愛是遠大於那些我們眼中他對於我們的要求。我已經明白,爸所作所說的一切,都是出於對我們的愛!電影裡面更直接演出來,其實對爸爸而言,最重要的是子女們快樂;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跟「有什麼成就」根本無關!我爸沒對我這樣說過,我也再沒機會問他,「你是不是也只是希望我快樂而已?」儘管我心裡知道,其實爸就是那樣。


只不過,「知道」跟「感受」還是兩回事。所以,光一個簡單的「再見」,都可以這麼五味雜陳,何況是「永別」?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昨晚不想睡,電視轉來轉去,轉到 HBO 正在播《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不知不覺就看了下去。記得當初電影上映時就有提到這是真實事件改編,關於一位母親尋找她失蹤的小孩,而且她始終沒有找回她的兒子。故事還牽扯到到當時警察權濫用的問題,此外,似乎也影射當時社會的女性並沒有被平等地對待的現象。

不過,最吸引人的總是,到底科林斯太太的兒子華特是生是死,一直是個謎,一直到她過世都沒能再得到兒子的消息。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那種痛苦。

戲裡面提到當時的一宗刑事案件,當時震驚美國社會的「懷恩威爾雞舍」綁架謀殺案(Wineville Chicken Coop Murders)。兇手是個心理變態,電影裡面有演出部份虐殺的情節,非常令人作嘔,很難想像,怎會有人用那樣殘忍的手法殺害兒童。看完影片後我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兇手出身於一個不正常的家庭,這或許可以部份解釋為何他如此變態,當然那並不能成為他變態的理由!雖然說一開始他的確是一個不正常家庭的受害者,可是後來,他變成其他無辜孩童的加害者!最後,他還是得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他後來被處以絞刑。電影裡有相當程度地描述了行刑的過程。那也是令人很不舒服的畫面。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一種正義的伸張吧。但是,被殘忍殺害了的孩童們,仍舊是已經被殘忍地殺死了,這個事實怎樣也無法改變,而且也已經不能挽回。話說回來,或許,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也許,更值得探討的是,如何去發現那些受害者,尤其是在他們還沒有搖身一變成為加害者之前。

這整個事件的年代是 1928 年,美國才剛通過女性的投票權--就在八年前(即 1920)。而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女性投票權,也只比美國早了兩年(即 1918)。女權運動,女性平權,不要說社會,即使是口號,都還沒能夠被喊得「震天價響」。電影裡面的情節,警方對於像科林斯太太這樣獨立的女性,對付的手段就是把她丟進精神療養院,逼迫她相信自己是精神失常的(這也是真實的情節),電影裡這樣的情節安排,某種程度反映當時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女性應該是要依附於男性來生存的,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在中國,1928 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在北伐,正要討平軍閥、統一全中國。台灣,當時還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時是昭和時期。我爸媽都還沒有出生。我外婆已經是人家的童養媳了(或者即將成為?)。我無法想像那個時代,說實在的。

電影最後給的交待是:由於另外一名走失小孩出現,他宣稱自己就是從懷恩威爾雞舍逃出來的,而且另外還有兩名小孩也逃了出來,其中一名他表示就是華特科林斯!當時他們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逃命,所以無法得知彼此是否生還。這個消息讓科林斯太太燃起希望,相信自己的兒子還安然活在某個地方。不過,回到歷史現實面,接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如果有逃出成功雞舍的)華特不知道有沒有去從軍?也不知道他戰後是否生還、安然回到美國?這一切都很難講。他始終都沒有再出現在他母親面前。

我想到前不久美國一則社會新聞,一名被擄走的小女孩,在十幾二十年後,跟她的父母親重聚,她已經替當年擄走她的兇嫌生了幾個小孩!被問到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對外求援,或者至少聯絡她的父母親時,我記得她的理由也是非常地令人難以想像,基本上就是類似:一天過一天,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習於現狀吧?也許華特也是這樣吧?逃出雞舍後,在某個地方流浪著,或者被人收養,漸漸習慣了新的生活,不再回頭想過去,又或者發生了其他意外事件,像是從軍參加二戰戰死?這些都沒有人能知道了。如果他還活著,現在應該是九十一歲。


科林斯太太,Christine Collins,雖然她不是歷史名人,在女權運動中,大概也沒人會把她劃進去,不過,她據理力爭,在那樣的時代,能有獨立的精神,在種種打擊之下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這勇氣,真是令人敬佩。也許她不是女權鬥士,但她的精神,她絶對是一名鬥士!令人敬佩!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會作道德判斷的機器人

我們都已經看過現代化的機器人能作些什麼事;每次只要機器人多學會一項技能,就會登上新聞版面,像是會跳舞的機器人,像是會指揮交響樂團的機器人 (YouTube - Honda ASIMO Conducts The Detroit Symphony Orchestra),這些都是舊聞了。最近還有會演戲的機器人;他們可以模擬人類的表情 (YouTube - Robot actress takes to the stage),現在還有這個:會作道德判斷的機器人!

Discovery News 上週有一則報導,Robot Makes Ethical Decisions,介紹了這個有道德思考的機器人,它是由哲學家 Susan Anderson 和電腦科學家 Michael Anderson 共同研發(是真的 Mr. Anderson、真的不是 Neo!),他們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式讓機器人作道德判斷,這個電腦程式根據的原則是 1930 年一位蘇格蘭的哲學家 David Ross 所發展的道德準則 prima facie,像是保持公正、做好事、不得傷害、信守承諾等等 (W. D. Ross)

舉例來說,這個機器人可以協助病人用藥,它會提醒病人吃藥的時間到了,如果病人一再地拒絕服藥的話,它就會使出擒拿術強押病人用藥--啊,那個是機器戰警才會作的事--是這樣的,如果病人一再地拒絕服藥的話,這個有道德感的機器人會通知醫生!!


不過,現實的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單純,例如,如果病人欺騙它的話;像是答應服藥但是並沒有真的去吃藥。又或者病人直接把機器人關機!像這些情況,就超出機器人所能對付的範圍了。


畢竟,就像這則新聞報導最後所提到的,機器人可以有道德,可是人類不一定有道德。


P.S. 誠心建議您連到 Discovery News 上面的新聞頁面看看,因為網頁裡有附上影片,除了可以看到 Mr. Anderson,喔還有 Ms. Anderson,現身說法以外,最主要是影片裡面,機器人還會跳舞給你看,甚至還會表演瑜珈給你看(見 3:01 處),很厲害的!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買「筆」記

前幾天,到文具店去買東西,順便逛一下,想找一枝原子筆。其實我好久沒有逛文具店買筆了。因為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家自己就是開文具店的。到了我大學畢業以後,基本上就跟這個動作慢慢絕緣了,只有偶而,像是開會的時候,拿枝筆在筆記本上裝模作樣寫點東西,這樣而已。真的很久沒買筆了。話說那一天,要找一枝合用的筆。東看西看,發現現在好像「極細」是王道。筆芯有 0.5、0.38、0.25 等等,而且是好幾排,陣容非常雄壯。我想起來以前電視上面還有原子筆廣告的時代(很難想像吧!原子筆廣告耶!!有看過?真的?多久以前?!),那時,筆芯的直徑就是技術所在(吧?),總是要強調極細。那個時候,很自然地,也覺得願意多花點錢買極細筆尖的筆。只因為那是最酷炫的。現在呢,極細竟然還可以有好幾種細法!價錢雖然有貴一點點,但顯然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也不是什麼酷炫的行頭,只是到底哪一種粗細比較符合你的使用要求而已。以我自己而言,我不喜歡。0.38 我不喜歡。0.5 我也不喜歡。0.25 就更別提了!筆尖那麼細,寫在紙上,彷彿就要劃破紙張,割裂紙張!

看來看去,一試再試,最後,我還是想找原來的、一般的、普通粗細的筆。寫出來,看到紙張上,墨色飽滿,果然,舒服多了。然而,問題來了。老問題來了。不是錢的問題。所謂原來的、一般的、普通的粗細的筆,它的價錢其實是所有原子筆之中最便宜的!所以,如果說是錢的問題,那簡直就是嫌它為何比別人便宜了!這算是哪門子的問題呢?不是!不是錢的問題。問題是,老問題是,漏油!是的。幾十年過去了,一代又一代過去了,幾百年過去了(咦?原子筆是什麼時候的發明?),始終!始終都有筆芯漏油的問題!就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總是寫著寫著,手掌側面就沾上了筆油,然後再印到其它地方,搞得一頁筆記髒兮兮的!那恐怖的學生時代回憶又回來了!--好像太誇張了。呃,回到現實。話說那天,我在店家提供的試寫的紙上,停筆處,甚至轉折處,仍舊發現有些微漏油的現象。很奇怪。這個問題竟然始終如一!當然,話說回來,當初也是因為這個問題,所以極細筆芯能夠大受歡迎,因為漏油相對不明顯;相較之下,筆記頁面就很乾淨。不管怎樣,還是令人好奇,為什麼漏油問題,在一般粗細的筆上仍然不能有效解決。

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在意吧?只要買細一點筆芯的原子筆,就不用擔心漏油問題。如果不喜歡細細的筆尖彷彿要劃破紙張的感覺,那就,呃,又不想漏油,呃,那就別用原子筆,改用極細簽字筆不就好了?幹嘛那麼囉嗦、吹毛求疵?對呀!我是在堅持什麼啊?


其實,我只是想找一枝劃重點的紅筆而已。筆跡太細,我怕重點的呈現顯得不夠突出。簽字筆呢?但我又不希望因為墨色太過充足映到紙張背面,搞得看到紅線還得分辨是不是背頁印過來的。



還有,呃,其實,那天,我忘了帶錢包,又懶得再跑一趟,口袋裡只有零錢...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我的父親--無盡的思念


小時候,我以為我爸可以長生不老。

在我心中,爸媽是大人,是年輕的大人,是年輕人。忘了那是在我多小的時候。我媽聽了笑了起來,她說,「不是喔,我跟妳爸不是年輕人了喔」。「那,不是年輕人嗎?那是什麼人?」媽想了想,「嗯,中年人」。是的。我出生的時候,我爸都四十幾了,媽也是快四十的高齡產婦。我是家中最小的,跟兄姊的年紀也差上十幾歲。他們彼此之間相差的年齡才比較 "正常"。在我很小的時候,姊姊們就陸續嫁人了,哥哥也是很快娶親了。記憶中,好像有一大段時間,就是爸媽帶著(還年糼的我)到處走動;像是拜訪親友,旅行,逛街購物等等。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好像我跟爸媽的感情最親。雖然,與兄姊們相比,時間最短;他們比我多了十幾年與爸爸的相處。不過,這幾天跟姊姊們談起,她們卻有不同的看法,她們認為,她們小時候,爸爸要上班,還有家裡開店也很忙,因此,其實沒有多少相處的時間。


我記憶中的父親,是愛家的。不用上班的時候,他總是在忙著修繕家裡的什麼東西,要不然,就是在規劃倉庫,動手做架子、貯物櫃、各式各樣的工作,讓家裡的環境更舒適。爸爸是一切以家庭為先的父親。我也還記得,颱風夜,他總是一再地查看家中各個門窗,梭巡各個角落,需要補強的,需要注意的,一個也不漏。還很小的我,好奇地跟在他後面,他有時會開玩笑地說,待會風大了就要抓我去屋頂壓著。其實看爸的表情,和語氣裡的笑意,我就知道他是在開玩笑的。


爸也是一個令人充滿驚喜的人。他喜歡音樂,年輕時也玩音樂,這是聽姊姊們說的。我記得的是,小時候有段時間常聽爸爸彈電子琴。爸還會吉他,也會口琴。我記得有一次,他(無意中?)找到自己以前的口琴,我記得他邊吹著邊走下樓來到我面前,好好聽。我後來才知道那首歌叫做《月夜愁》。但在我記憶裡,《月夜愁》被我爸的口琴吹得好歡樂。哪裡有愁呢!?不玩樂器以後,爸還是經常心血來潮就哼哼唱唱。有時他唱日本歌謠。還有段時間他很愛唱夜來香。他還跟我說明這歌詞,這花,是多麼奇妙。


家裡買了汽車後,每逢週末爸就會帶我們出去玩。幾乎是每個週末。通常是附近名勝。但有時他會規劃比較遠的行程。那些都是我永誌不忘的快樂童年回憶了。除了那些遊山玩水事先計劃好的旅行,我還記得,有一個夏天的午后,還在放暑假,我跟附近的小孩都因為天氣太熱,有點懶洋洋地、一起玩什麼都意興闌珊的,爸突然走了過來,用一種很可愛的語氣;一種慫恿跟鼓動的語氣:「走,我們來去海水浴場!全部人都去!走!」。於是爸載了一車的小孩包括我,我們在海邊度過了好開心的一個下午。


然而,爸其實是嚴肅的父親;他是很注重父親威儀的。也許,爸是在意教養的責任吧,雖然他有輕鬆的一面,但他律己甚嚴,對待孩子們也是。他有很多的規則,比方飯桌上的禮儀,又比方長幼有序,又比方早睡早起,還有,不可以浪費,要惜物愛物。但是,當時的我,卻以為規則的建立,就是為了被打破(!),面對嚴格的父親,我總是期待自由。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父親太過嚴格了。幾乎我只記得父親的嚴格,幾乎,父親,就只有嚴格這兩個字便足以形容!直到很多年以後,有一天早上,我睡得暖暖的,覺得好安適,突然,臉頰上有點冰涼的感覺--這是多麼熟悉的感覺,我以為自己回到了父親的懷抱!小時候,很小的時候,晚上我都是這樣睡的,我突然想了起來,這塵封的記憶,我被父親抱著,他在看電視,我睡著了,睡得暖暖的,睡著了的我臉頰突然碰到了父親的外套,有點冰冰涼涼的,但我總是立刻再沉沉睡去。因為,在父親的懷裡,好温暖,好安全--那是全世界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我一如小時候覺得好温暖好安全,正待再睡去,突然醒覺,眼睛睜開,這哪裡是在父親的懷裡呢?我是一個人、躺在美國西雅圖的公寓裡、寒冷的冬天、陌生的土地!父親呢?在遙遠的半個地球外!父親的懷抱呢?在遙不可及的好幾十年前!認知到現實的同時,還來不及覺得感傷,我的眼淚已經汩汩流下。那時,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地想念父親,那時,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多想念爸爸!


中年後期的爸開始注重養生,他開始晨跑,還去學了太極拳,也去學了氣功。他提前退休,他的生活重心就是健康。還有跟我媽一起到處去旅行。我記得有陣子他們滿常跟團旅行。大陸剛開放觀光不久,他們就興沖沖跑去觀光了。我沒跟,長大了,不跟父母出去玩了。;) 大概他們也不希望我跟吧?:) 再後來,爸媽有段時間迷上了健行,跟了好幾次的登山健行活動。直到有一次,在山上,爸差點出了意外。那天早上,在前往集合地點前,爸就摔了一跤,還好只是些外傷,所以他們還是照原定計劃登山健行。結果在山上,爸突然中暑,人幾乎昏厥,由於是在交通不便的山上,那次其實是很驚險的。其實,那個時候,爸就因為長期的高血壓問題困擾,還有心律不整的問題。但是,他也還是維持著相當的活力和生活的規律,每天運動、打拳、練氣。



爸是什麼時候開始變老的?什麼時候開始爸突然走路這麼舉步維艱了?!什麼時候開始爸連說話都有點口齒不清的?什麼時候開始爸吃一口飯要嚼這麼久,才能終於吞下去?什麼時候?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是在我們安於父親庇蔭享受人生的時候?是在我們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的生活,並且為生活全力以赴的時候?


這又是什麼時候的事,巴金森氏症這病是什麼時候開始佔了上風,令爸經常無法有喜怒哀樂的表情的?甚至於說話聲愈來愈微小,咬字愈來愈模糊的,到最後幾乎是詞不達意,甚至於幾乎無法再說話了?怎麼會來得這麼突然,幾乎就是最後一兩個星期內的變化?!


九月底的時候;九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爸因為咳得太厲害,被送進了急診室,醫生檢查後說是吸入性肺炎。在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星期,因為爸一直想回家,在醫院他開始有拒絕醫療的行為出現,拒絕服藥,拔掉點滴等等。我們提前出院了。希望回到家後爸的心情會好一點。但後來事實證明並沒有。爸應該是太累了,跟巴金森氏症這頑疾奮戰了十多年,他應該是受夠了、太疲累了。出院後他顯得更瘦弱、更衰老,意志更消沉。週三出院。週六傍晚,他寫了不少字,因為無法說話,後來他寫了一些日本字,爸小時是受日本教育的,但我們當時看不懂。我們一直到後來,爸走了以後,才有機會拚出他那時寫一些字的意義,有些字字跡跳動混亂,甚至是語意不清。原來星期六那晚,他就寫下了 "さようなら"--日語的 "再見"。當時若能看懂,我們必然會努力安慰他,可惜當時我們都看不懂。痛。


週六接下來的星期一,因為爸的精神還是很不好,無法吃東西,或者是不願吃東西?哥他們送爸到醫院,照醫生的建議裝了鼻胃管,因為巴金森氏症已經讓爸的吞嚥能力幾乎退化到沒有了。醫生檢查說沒有問題隔天就可以出院。隔天星期二下午出院的時候,我現在忘不了了,當時的爸看起來有多衰老、瘦弱!他幾乎是勉力垂著頭。當時爸已經耗盡了元氣、耗盡了體力!當時爸已經在最後關頭了!但那時我們並不知道。就連醫生護士也不知道。


回到家後我們都以為這是一個新的開始,爸可以用鼻胃管進食補充營養,就可以恢復體力,就可以恢復元氣,再與巴金森氏症這病魔再戰鬥下去。爸一直都能成功的對付這病魔的!過去幾年的每天,除了少數幾天,他都會去散步,他會做運動,有時他還會唱卡拉OK給我們聽。他還曾叫我教他用最新的數位相機拍照,他還叫我教他利用電腦使用網路電台,於是他可以盡情地聽他的地下電台,不再老是擔心被蓋台。爸一直是很努力很認真很勇敢地面對病魔的!雖然最後這一陣子,因為病情加重,爸有點意志消沉,但我一直相信他會恢復回來的!就像以前那樣!以前每次病情加重,爸最後都能恢復鬥志、恢復生氣。這次他也會!我們都是這樣相信的!然而,這次,我們,想錯了。事實上,爸一定是累壞了。太累了。又或者,也許爸是想念阿公阿嬤?爸應該是真的累壞了,太累太累了。我想爸是真的用盡氣力了。週二出院,那天晚上,爸就安詳的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爸最後的表情,是安詳的,平和的,就像睡熟了那樣。爸終於解脫了病痛,有如新生。


現在,從此以後,爸不再有病痛了,爸也再也不會變得更老。在我的心裡,現在,爸果然長生不老了。



儘管因為感到意外而萬分悲痛,儘管我對爸有無盡的遺憾--我最終沒能照顧好爸爸,最終我也來不及告訴爸我有多牽掛他、我有多敬愛他,最最最遺憾的是,我終究沒有照顧好爸爸... 我有太多太多的遺憾!而現在,這些遺憾,只能埋在心中,我再也無法彌補。不只遺憾再也無法彌補,而且我再也沒有機會報答父親的大恩了。這遺憾,這傷痛我想是不可能平復的。我只能,只能努力地、好好地活下去,至少,最低限度,不糟塌了爸爸的恩賜--我這個生命可是爸爸的恩賜,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除了這樣不知還能怎麼辦的我,但願爸能感受到我現在想告訴他的話:

「爸,離別的傷痛留給我們就好,您請安心放下,我們都會好好的。我們會永遠思念您。您在這一個世間已經功德圓滿。我們永遠感念您的恩澤。請您安心放下。

父恩浩蕩!
感恩不盡!
思念無限!
爸,謝謝您!您一路好走。
謝謝您!
謝謝您!
謝謝您!
謝謝!
謝謝!
謝!


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さようなら。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當我倆分別時

當我倆分別時
 只有無言的淚水,
破碎的半顆心
 一別數年,
你的臉變得蒼白冷漠
 你的吻更加冰冷;
那個時刻真是預告了
 這個時候的悲傷。

清晨的露珠
 沉落在我的額頭,一片冰涼﹣﹣
感覺就像是警告
 我此刻會有的感受。
你的誓言全部被打破,
 你的名聲也不怎麼樣:
我聽見你的名字,
 同感這羞恥。

他們在我面前提起你的名字,
 聽來有如喪鐘在我耳裡;
一陣震顫侵襲我﹣﹣
 為何你是如此可親可愛?
他們不知道我認識你,
 我太認識你了;
長久長久啊我的悔恨
 太過深切而不能言傳。

秘密地,我們相見﹣﹣
 默默地,我悲慟, 
因為你的心可能遺忘,
 你的靈魂可能欺暪。
如果我竟然遇見你,
 在許多年以後,
我該如何迎接你?
 就用無言的淚水。



這首詩是我譯自浪漫詩人拜倫的《When We Two Parted》。最近,我瘋狂地迷戀上他崇高的靈魂。他跟珍奧斯汀同時代。跟貝多芬也同時代。他們那個時代正逢歐洲大革命浪潮,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響徹歐陸。拜倫不只是浪漫主義詩人,他也實際投身希臘的獨立革命,後來病死在希臘,沒能看到希臘脫離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一個英國人,卻被希臘人視為民族英雄。
拜倫的原詩如下。

When We Two Parted
by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Of what I feel now.
Thy vows are all broken,
 And light is thy fame:
I hear thy name spoken,
 And share in its shame.

They name thee before me,
 A knell to mine ear;
A shudder comes o'er me—
 Why wert thou so dear?
They know not I knew thee,
 Who knew thee too well:
Long, long shall I rue thee,
 Too deeply to tell.

In secret we met—
 In silence I grieve,
That thy heart could forget,
 Thy spirit deceive.
If I should meet thee
 After long years,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父後七日》電影觀後

今天看了電影《父後七日》。它改編自同名的散文故事大綱如題,講的正是作者父親過世後七天的事情。電影跟原著相比如何,這裡按下不表,但是,可以告訴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電影裡加了不少的情節和橋段,也加了幾個不同的觀看角度,觀察這七天的『旅程』。

其實,光看片名的暗示,我想應該已經滿清楚是需要準備面紙的影片。雖然我沒有聽到隔壁座有抽泣聲,整場電影看下來我也沒有哽咽,不過,卻有一次流下兩行清淚,連我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我原本以為我只是有淚水在眼眶中打轉而已,我並沒有想到竟會多到流下來。影片裡的某些地方讓我想起我的外婆。外婆是在三年多前過世的。當時我是接到媽媽的電話得知這個惡耗,雖然說外婆的年事已高,而且那陣子她身體也一直有一些病痛,其實大家都知道那一天不遠了,可是,當時給我的震撼,我仍然記得,我那時忍著不哭出來給媽聽,但是掛上電話後眼淚就收不住了。捨不得,就是捨不得外婆。然後,意識到,再也沒有機會了!我曾經幾次想著,改天去看外婆,改天帶什麼給外婆,改天...,改天...,改天...,改天... 但從那一刻起,再也沒有改天了!再也不會有改天了!這個遺憾,我仍然記得,我永遠抱著這個遺憾了。

那一天收住眼淚後,我開始回想,最後一次見到外婆是何年何月,噢!我甚至不記得那是哪一個週末,我陪母親到去舅舅家看她。想到這裡,我又哭了。那天外婆跟我說了什麼?我不記得了!想到這個,我又哭了。我想起來,最後見到外婆的幾次,她對我說過比較長的一段話,我想起來了,她跟我說,我的母親很孝順她,頓了頓,然後她又說,阿姨也很孝順,她說,『大家都很孝順』。我記得這一段話,因為,當時,我不知道她為何突然提到這個話題。而在她過世之後,我回想起這一段話,我才明白過來,她的意思是希望我也能孝順我的母親!想到這一點,然後,我稍稍覺得好一點,這就是外婆叫我做的事、外婆最後叫我做的事了。如果我還能為外婆做些什麼,那麼,就是這一件了!就是,孝順我的母親。


電影裡面演到一些宗教儀式的片段,某些地方讓我想起外婆,因而讓我鼻酸。但是,還不只是這樣而已。當然也令我想到自己的父親。我的父親因為帕金森氏症的關係,他的老化提早了,或者,應該說,是這病先於老化來折騰他,讓他因此顯得老弱。他的病在這幾年惡化得極快,帕金森症病人的痛苦處,我想是在於很難令他人理解。比方感冒發燒、咳嗽、流鼻水,這些症狀別人都可以觀察到,但像他這樣,全身感到僵硬不聽使喚,旁人我們無法觀察得知,只能聽到他的呻吟。總之,種種苦痛,不一而足。他跟我說了幾次,受著這病痛的折磨,每況愈下,這樣活著真沒意思!他說,這一生他已經沒有其他所求了,也沒有遺憾,『當然如果能夠看到妳結婚就最好...。但是...』,他告訴我『活了這麼久,活著也只是受罪而已... 真的,多活也只是多受罪...』。我無言以對。無言以對。


看完了電影回家的路上,我一個人在車上,回想起電影裡女主角回憶父親的一個橋段。為了維持這篇文章沒有『雷』,我就不說細節,總之,想起電影裡女主角回憶父親的地方,我知道,有一天,我也會這樣,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地、突然地、想念起父親。然而我現在還沒有到那一天,我還有機會,我還有機會孝順父親,我還有機會聽父親說笑,我還有機會看到他的笑容。我希望留住父親的笑容,我但願父親,雖然已經不能說是身體健康了,但我祈禱他的情緒能夠平和,心情能夠愉快,讓願他的身體苦痛不要這樣的巨大,不要這樣地無可躲避。不然還能怎麼辦呢?沒有人能替代別人身體上的病痛啊!


這樣想起來,人的靈魂何其孤獨,沒有人能代替你身體的病痛!心裡的痛苦也無人能替代!但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需要親情、愛情、友情,相互取暖。但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日子一天一天地消逝,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愛別離的一天,終會到來,所以,我們只能無比珍惜此刻相聚的時光。



明天我想去買些生魚片,爸愛吃生魚片,也愛握壽司。都買一些吧。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莫放最難

莫 放春秋佳日過
放 開胸懷沉醉在大塊文章
春 江花月正合翩然起舞
秋 風颯爽可以哼唱豐年
佳 期只需踏遍青山綠野
日 頭西斜將乘夜色而歸
過 眼回眸人生得意有幾載?

最 難風雨故人來
難 得糊塗茶當酒
風 風雨雨誰怕?
雨 中瞧個仔細一生山水
故 園只得一株老松勁拔
人 生短短虛實得失
來 一杯舒暢快意須盡歡!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愛情靈藥》悄悄落下一滴淚

《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 是董尼采第 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 在 1832 年的作品。雖然董尼采第的歌劇不若普契尼 Puccini 、威爾第 Verdi 那麼常見,不說國內的表演,就連 CD 在國內都不常見。《愛情靈藥》算是還找得到的。其實,他的作品我也只聽過《愛情靈藥》。音樂滿平易近人,曲調有好幾首都是輕快有趣的。故事也是,是輕鬆俏皮的愛情喜劇。

故事大約是這樣,一位個性憨厚的農村青年暗戀上一位美麗又富有的農莊女主人。可是不敢表白,後來遇到一位自稱神醫、無所不能的『名醫』,其實就是位江湖郎中,向他買了一瓶『愛情靈藥』,他以為喝了以後,他的心上人就會愛上他。總之,誤打誤撞,最後男女主角兩人歡天喜地墜入愛河。

音樂雖然輕鬆有趣,但其中有一首曲子,Una Furtiva Lagrima ,"一滴美妙的愛情眼淚",特別動聽。弦律非常優美。董尼采第本身是美聲腔唱法 (bel canto) 的代表作曲家之一,這首詠歎調,幾乎稱得上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在電影中也好幾次被引用。2005 年費亞松 Rolando Villazón 和涅翠柯 Anna Netrebko 在維也納演出《愛情靈藥》,費亞松演唱這一首詠歎調,他的聲音裡傾注了所有的感情,將這一首原本就很優美動聽的曲子演譯得更是扣人心弦、令人動容。果然,一唱完,現場的觀眾立刻爆以如雷掌聲,安可聲不斷。看到現場觀眾這樣的熱情回應,於是,費亞松再一次地演唱了這一首詠歎調。第二次的演唱,仍然是完美無暇!動人非常。

YouTube 上有人放上了這一大段,包括了第一次的演唱和應觀眾要求的重唱。這幾天,台北的氣温屢創新高,日頭赤炎炎,天氣這麼熱,那麼就來享受一下歌劇音樂裡真摯熱烈的愛情詠歎調吧,我想會跟今日的温度相得益彰。



愛情,果然值得一唱再唱、再三傳唱、愈唱就愈動人啊!


"一滴美妙的愛情眼淚" Una Furtiva Lagrima 的歌詞中譯,可以看維基:一顆偷偷落下的眼淚

《愛情靈藥》歌劇的介紹,還可以參考這個網站:董尼采第 - 愛情靈藥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你的工作快樂嗎?

公司所在的大樓,請了一位清潔阿姨,有幾次在洗手間遇到她正在工作,像是擦拭玻璃、拖地、洗刷洗手枱等等,她都會一邊工作一邊唱歌,她好自得其樂啊!旁邊聽著都可以感覺到她的愉快。然後我想起來,之前我在另外一家公司任職時,公司請的清潔阿姨也是這樣,好幾次都聽見她一邊工作一邊唱歌。我不禁在想,清潔工作是不是是一個很快樂的工作呢?試想一下,每個部份工作結束的時候,看看經過自己的雙手努力之後,環境變得乾淨、整潔,嗯,這樣的感覺應該是真的很充實、很棒吧!

對照之下,我自己是沒有邊工作邊唱歌的習慣。我老闆也沒有。想一想,我也換了不少工作環境(主要都是軟體研發部門),工作時會唱歌的,一時之間還真是想不出來有誰。有人聽過自己公司的,呃,大老闆好了,工作時一邊唱歌的嗎?有人撞見過大老闆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面唱歌的嗎?而我以為,大老闆們手握這麼多人的生殺大權,薪金福利又比我這小蝦米好那麼多,應該會比清潔阿姨要快樂啊!?不說大老闆了。同事的話,我反而是見過好幾位會在工作場合發飆的;看到過好幾次那種摔鍵盤、丟滑鼠的情況,或者是用不知名的東西敲擊桌面發出各種高音或低音等等不小的撞擊聲響的。甚至於,還見過某些專案經理破口大罵的 -- 不是為了搞笑故意誇大音量的,是真的抓狂了對著同事破口大罵的!雖然那個也算是異數了,就是說真的很稀奇了,畢竟都是同事嘛,每天都要一起工作的啊,但也還是有這樣的人。我自己呢,在工作上被氣到不行的經驗,也是有的,比方有一次我就.... (以下省略一仟字)。至於唱歌??呃,哼嗯,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那個有,唱出來?嗯,那個,好像還沒有到過那種境界。

不久前在哪兒聽到一則報導,是英國的一份調查,關於從事哪一種工作的人最快樂。調查結果比較快樂的幾個行業,都相當有意思。我特別記得第一名,那就是美髮師。它的分析是說,可能是因為,美髮師的工作就是要讓人們變美,人們變美心情也會變好;當客人滿心歡喜的付錢離開時,他們也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記得有一部電影,The Rock《絕地任務》,尼可拉斯‧凱吉跟史恩‧康納萊主演的一部動作片。Sean Connery 飾演一名恐怖的重刑犯,因為被關在黑牢裡太久,一頭恐怖的亂髮,裡面有一個情節是理髮師幫他剪完頭髮後,他伺機脫逃,在一場緊張刺激的打鬥和飯店大追逐後,在電梯裡面,理髮師非常害怕顫抖著聲音對史恩康納萊說:「那個... 我只想知道,你對你的新髮型滿意嗎?」可見,客人到底滿意不滿意美髮師的作品,對於美髮師而言有多重要!(XDD)包括美髮師,調查出來的所有名列前茅的令人樂在工作的行業,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們都不是一般來說薪水特別高的工作,甚至於,好像也跟一般認為的社會地位無關。這些快樂的行業好幾個都具有立即「回饋」的性質。美髮師是這樣;客人臉上的表情。我想清潔工也是這樣;工作完成後的環境。

也許,回饋的確是一個快樂與否的指標。正面的回饋自不在話下,例如,如果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感染那份快樂吧?而一般意義的回饋,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立刻看到自己的工作造成的結果、帶來的改變,那麼意義感就出現了,然後成就感可能也就隨之而來了,然後,快樂也就油然而生。反過來說,生產線上的工人,他/她的工作產出的回饋實在太遙遠了,消費者拿到他/她經手的那隻手機,或者那台 iPad 時臉上的快樂表情,生產線上的工人看不到啊!他/她看到的只是一小部份,手機的一小部份。意義感,我想也很薄弱。但我也不能說太多,除非確實去調查一下普遍而言生產線工人的快樂指數有多高?或多低?然後再跟其它行業比較。

又想到一個例子,記得在美國西雅圖的時候,每次去大賣場購物,幾乎是每一位結帳櫃枱人員都會跟你哈拉個幾句,很簡單的,大概就是,「今天天氣真好啊」(西雅圖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好像要放假了似的),或者問候你今天好嗎,要不然就是結完帳時祝你有個愉快的一天。他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都是很輕鬆隨意的。當然也有些人就是會比較嚴肅一些,那樣的話,他可能只會祝你有個愉快的一天。我是在想,也許,這樣作並不是為了什麼企業形象,也不是為了演出「以客為尊」、「熱誠服務」的樣子,也許,這麼做就是尋求回饋的一種方式;這樣他/她的工作也可以快樂一些?但是,話說回來,跟客戶的互動,真的還是要以自然為原則,不要勉強。像是同樣來自西雅圖的星x客,他們也很注重跟客戶的互動。但是,有時就有點做作了。有一次,週六早上,我去買杯咖啡,櫃枱人員用一種相當之興奮的口氣問我「妳是來這邊逛街的嗎?」我於是猜想,是不是今天這附近有什麼促銷呢,還是待會有什麼大明星要來?「喔,沒有啦...」,然後他還是不減興奮地問我「那妳是來加班的嗎?」這時我真是一頭霧水了,然後他才解釋,原來旁邊那棟大樓很多員工週末都會來加班,然後來這裡買咖啡。呃... 喔,原來是這樣。然後我還以為是我碰到特例。後來有一次跟同事聊起來,同事也有類似的經驗,她也是某一個週末去某一家門市(跟我不同家)買咖啡,一樣地,她也收到了「驚嚇」,櫃枱人員也是相當之興奮地問她,「妳今天怎麼來了?」然後我同事心裡想,呃,我第一次來你們這家門市耶!


回到現實。工作的性質我們是無法改變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只三百六十行,本來就有形形色色各行各業。那麼,像我們這種整天對著機器的,比較少需要跟人互動的,該怎麼製造回饋呢?嗯?呃?那麼,就設計一個小程式,比方說,如果 programmer 在一個小時內寫了多少行程式的時候,或者是 compile 一次就過沒有半條警告,或者是,如果 QA 在一個小時內報了多少隻 bugs 的話,就跳一個訊息視窗誇讚「你好棒喔!」、或者是「你好神勇喔!」、或者是「你今天特別美耶!」像這樣,這樣的回饋不知能不能大力提昇工作快樂度?不知道如果這樣的話,會不會辦公室裡,從此只聞打字喀喀聲,不聞撞擊碰碰聲?XD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夏至

波光斂灩,晴空下 
熾烈明亮的太陽光
映了一眼 耀動的湛藍
那是廣闊無垠
 跳進了視覺裡
水連天,天連水
極目眺望天水一線
看進眼裡的是
無窮盡

波光燐燐,晴空下 
熾烈明亮的太陽光
映了一眼 跳動的湛藍
那是生氣勃發
 滲透到空氣中
大海的味道,鹹鹹的水氣
深呼吸一大口直至靈魂深處
充斥胸臆如此狂野的
生命力

波光斂灩,晴空下 
熾熱明亮的太陽光
映了一眼 舞動的湛藍
生命力
無窮盡
張開雙臂奔向
汗水冒出額角
沙灘燙熱赤足
暑氣漸蒸
夏至!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傾城之戀》,世故的浪漫

昨晚看了電視劇《傾城之戀》,在電影台播出的,我以為是電影,怎知竟然好像沒盡頭;一個半鐘頭過去,才演到原著小說的開場,也就是徐太太來報,關於白流蘇的前任丈夫的死訊。接著又一個鐘頭過去,仍是一付不能收場的樣子!於是上網查資料,赫然發現,它原來是三十六集的電視劇!當場儍眼!那,這是從晚上九點開始播的,那!那?那是要播到天亮嗎?不!三十六集天亮也還播不完啊!簡直毛骨悚然了!趕緊查緯來的節目表,啊,好佳在,原來會播到一點。OK,那可以把它看完。原來,緯來播的是剪接版。至於它為何要這樣,這我就不明白了,之前《笑傲江湖》它也這樣做過,因為我已經看過《笑傲江湖》完整四十集的電視劇,所以再看它的剪接版,便覺得它像是 music video 那種東西,跳得好快。但《傾城之戀》,我雖然看過原著,電視劇則沒有,所以大致上覺得剪接得也挺合情合理的。不過難免有些地方、有些畫面,是有點跳的感覺,但都還在誤差容忍範圍內。

小說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總是這樣,會被拿來跟原著比。特別是已經看過原著的狀況,難免會覺得哪裡哪裡改得不好,不合自己的想法。這大概是所謂的先入為主吧?就是把當前的經驗拿來跟先前經驗比較。但如果是先看改編的,再回頭看原著,會覺得改編的故事比原著精采嗎?我想那不是毫無可能,但也實在太少見(一時之間想不出例子)。比較多的狀況還是會以原著做為比較的基礎,評論對於原著的改動。以這部電視劇來說,剪接又濃縮的電視劇,整體而言不錯了。也許看了完整版我會更加喜歡也說不定。雖然它比原著加了很多內容進來,例如,原著對於白流蘇的第一段婚姻並沒有什麼描寫。電視劇就加了一大段。這是想讓觀眾瞭解為何她非離婚不可吧?簡言之,算是舖陳她在感情上的不順、不幸福。電視劇,總是要考慮到如何吸引觀眾明天還要能按時收看。換個角度想,而且,每次收看,都是相隔一段時間之後,所以也不能放太細節的東西,觀眾會忘。而且,也不能太過使用暗示的手法,觀眾極可能會忽略掉,最好是明講、演白。奇怪,我怎麼好像在為昨天看到的戲在找 "其實改編得不錯" 的理由啊?

其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加了太多,多到甚至於使得整部戲的主題都有點鬆散了。主題容後再述。其次,對於白流蘇的描寫,在我的想法裡,會覺得她要比電視上更含蓄、內向、甚至壓抑一些。在電視劇裡,從她跟第一任丈夫的相處來看,她相當的強硬、活潑、主動。仔細想想,這樣的詮釋,也不無道理。畢竟她(堅持)離婚(書上說跑回娘家),然後她覺得不應該回去奔喪(書上的情節),確實是滿硬氣,性格滿堅靭的。但是在書上,她又對著母親哭,另外,范柳原曾說過流蘇的特長就是低頭,大概就是這樣,所以我會覺得她的外表,會更柔弱一點、舉止上會更含蓄一點,儘管我也相信她內心是堅靭的。無論如何,電視劇的編劇看到了這堅靭的一面,然後把它強化了。除此之外,大概是因為她會跳舞,而且應該是跳得不錯而令范柳原印象深刻(?),所以編劇也強化了她活潑的那一面。

那麼故事主題又是什麼呢?我想就是扣著戲名/小說名:傾城之戀。兩個 "自私" 的人,因著香港的傾覆,認清了自己對對方的感情、終於甘願付出自己的真心。"自私"?這只是一個籠統簡單的形容。我想,女主角白流蘇,我覺得她是 "矜持",但不是說 "愛呷假小意"(想吃又裝客氣)那一種矜持,而是,「擔心自己的付出最終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那一種矜持。這種矜持還真是跨越時代吧?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的、獨立自主的女性也可能會有的顧慮(或者男性說不定也有)。就是自我保護嘛!程度比較強的自我保護。而男主角范柳原呢,具體來說就是 "不甘願"吧,那種「為什麼是妳?憑什麼是妳?」那種不甘願。這個好像也一樣具有普遍性,是自古以來普天下的男性同胞都 "不陌生" 的情緒。呃,是這樣吧?(XDD)呃,女性有些也會有啦。欸,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啊!總之,故事是這樣子,這兩個人,基於這樣的心理,所以始終爾虞我詐,大玩心理戰,"情場如戰場"。最後,是在轟炸聲當中、在城市的傾頹毀壞當中,認清了只能活一次的事實,脫去了自我保護,脫去驕傲,面對自己的真心,付出自己的真心。

張愛玲對於人性的觀察,我覺得她是看得很透澈的,然後,用一種不帶保留的態度來描寫。張愛玲寫流蘇的兄嫂們的態度,母親的心態與顧慮,直接曝露那種斤斤計較、愛嚼舌根等等無情的一面。呃,不知為什麼,對於她筆下那種冷血無情的手足親情,讀起來真讓我心都冷了;感覺寒風刺骨。呃,對,就是她的描寫實在太生動、太有感染力了!話說回來,我真的很慶幸,我生長的這個時代,結婚不結婚,什麼時候結婚,完全可以是、就是我自己的事!但是,回到原著小說,故事裡的時代不是。所以流蘇在這故事裡,受著這些氣、這些委曲。柳原的遭遇也類似,雖然書裡對於他的過去著墨不多,但是已經點到為止。而對於人性,張愛玲除了毫不保留的描寫,她最強烈的批評,則是借主角之口來傳達;『呸!他們也配!』

儘管男女主角兩人這麼多顧慮,而且這麼多令人血液凍結的親友,但是結局卻是浪漫的。所以,該怎麼說呢?世故的浪漫?這個故事就是世故的浪漫!男女主角都世故,週遭的人更世故,結果卻是打破世故的藩離,修成愛情正果;結果卻是有情人沒有死於戰火,可以終成眷屬。這樣的情節,既世故,又浪漫。書裡最後這樣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 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於是為這洞悉人性的故事披上了傳奇、披上了浪漫的色彩!


昨天我又再讀了一次原著小說,短短幾頁,重讀的感覺又不太一樣!大概年紀大了,記憶退化,讀來彷彿第一次讀... 我的意思是說,仍然是驚咋不已!真是每讀一次,驚豔一次!張愛玲的文字,竟然能夠既繁複又洗鍊!還有那種信筆揮灑,那種充滿了自信,滔滔不絕,必要時,又能百轉千迴。真的是令我嘆為觀止。然後,為了確認自己沒記錯,剛才再查一次維基,《傾城之戀》真的是她二十多歲的作品。二十多歲!二十多歲呀!好有夙慧!真是天才!想起前面一段引用,傾國傾城那一段,再琢磨一次那段文字,確實是散發著有如朝陽般自信的光芒,光彩奪目!這樣年輕的作家,寫出這樣世故的浪漫!真是天才!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虛實

週末午后,天空有點陰,偶而飄點小雨,風滿大的。咖啡廳內,客人三三兩兩,店員也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畢竟是醫院內的咖啡廳,這個時間,門診差不多都休診了,如此清閒,並不令人意外。

坐在這裡,打發一些候診的時間,百無聊賴。望出去,玻璃牆外,種著一排竹子,走道則由木條鋪成,極簡的景像,倒有著一種雅樸。而玻璃牆又復映照出咖啡廳內的燈火,於是成就了這一幅圖像;但見室內的燈火映照在竹枝上。

於是想著,綠竹雖然生氣蓬勃、風吹雨打愈見青翠,但卻聞不見那清爽。而室內的光線,雖然温柔、昏黃的色調有若夕陽,但那也只是人工的膺品。那麼,室內、室外,究竟,哪一個世界真實些呢?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雨中上山


上山的路,道阻且長。
彎過來繞過去
迎面而來傲然的大樹
往那右邊拐去
忽地朦朧
以為是一縷輕煙
--神仙化作的
只是水氣
跟風兒的遊戲
山路蜿蜒,直上雲霄。


下山
天光幽微
林深不知處
一陣清風吹過
雨點灑落在車窗上
雨中的樹林
沒有光影閃動眩目
鬆開油門,煞車輕點
順著前方的路輕滑過彎
下山的路,恬靜悠然。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一瞬永恒,《京華煙雲》

說實在,我幾乎有點不好意思提到這本書。因為這是一本跟台灣的現在距離如此遙遠的一本書!它的故事背景,空間上是北京(主要是),而時間上,則是從西元 1900 年的義和拳之亂開始,一直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元旦,也就是中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元旦。這一段時期的中國動盪不已,包括發生革命推翻了滿清帝國,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歷史的帝制,而列強割地殖民,軍閥混戰,西方的新思想、新生活方式不斷撞擊傳統,民眾的國家意識一再被激發,乃至於走上街頭抗爭等等。京華煙雲敍述的,就是在這樣一個紛亂擾嚷不安的大時代氛圍下,首善之區北京城裡,富裕的曾、姚兩大家族的故事。這個題材,縱使是對於台灣的外省二代,也就是跟隨蔣介石撤退來到台灣的下一代,民國初年也是非常遙遠甚至陌生的,大概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幾個人名、幾樁事件。而對於台灣其它的族群,例如先祖在更早幾百年前就已經越過黑水溝來到台灣的,或者是台灣原住民,這段故事就更加遙遠了。由於我個人還滿在意 "社會觀感" 的 (;p),我當然知道,一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北京城的故事,相較於現在民國九十九年台灣更切身的問題,ECFA 啦,二代健保啦,稅改啦,水資源政策,國土保育這一些議題(又比方像是中共瞄準台灣的幾千顆飛彈啦,或者是是否開放陸生來台這一些兩岸議題),京華煙雲這一本書的確顯得很,呃,跟目前這個時空背景脫節!究竟,這樣的故事,會有多少人有興趣呢?不過,我還是把它看完了。


《京華煙雲》的作者是林語堂。他以英文寫作此書,當年也是以英文出版,書名是:Moment in Peking。Peking 是北平的譯音。中華民國初年把清朝時的北京城改名為北平,但是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後,又改名回「北京」。我讀的是中譯本。譯者是誰,這書竟然半個字也沒提。不知是什麼道理。翻譯年代跟原文出版同時代。據書末的記載,此書寫作於一九三七至三八(民國二十六至二十七年),譯作的時間則始於一九三八,但是譯後記的時間點則註明了一九四五年,正好是大戰結束的那一年。可以猜想戰爭對於譯作的影響。所以,雖然是譯作白話文,但他的語法用詞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比方他常用「願意」,但並不是我們習慣的那個意思或用法,以當今台灣的中文用語,比較像是我們習慣說的「想要」。也許這些用詞在中國的普通話裡現在還是這樣?這我就不清楚。其它種種例子還有很多。總之,讀起來的感覺,就是有點兒不習慣。我個人對於民初白話文的感覺就是這樣,就是覺得不自然。當然這不是作者或譯者的問題。只是時空背景相差太遠。


電視劇《京華煙雲》

為什麼會讀這本書,呃,應該說兩本,它是上下兩冊。其實是因為之前無意中看過了同名電視劇,於是好奇起來。電視劇裡演的是一個錯誤的婚姻,丈夫不愛妻子另結新歡,妻子也有自己的初戀情人,兩人還搞到要鬧離婚!夫妻兩人在感情上各玩各的,這令我好奇,林語堂先生的原著會是如何來描寫這樣「現代化」的情節。現在,書既然看完了,我可以斷言,電視劇對於原著的改動,非常非常之大。幾乎像是借了人名而已那樣。但人名其實也不大一樣,留待後述。

首先,人物角色減少了,有些角色直接砍掉。或者,將幾個角色的經歷混為一個角色,或者直接搬到另一人身上。這種現象在小說改編為電視劇時並不稀奇,但通常是發生在次要角色上,可是京華煙雲的電視劇,卻是發生在主要人物上面!而且,也因為際遇的不同,以致於人物的性格也變得不一樣了!這個是比較奇怪的地方。姚莫愁跟曾蓀亞(新亞)這兩人可為代表。其實兩者互相比較,可以看出電視劇是想要讓劇情更為緊湊,而且,為了加深觀眾對於主角們性格的印象,刻意極端化他們的個性,讓好人壞人分明,至於個性不突出的,則將他描寫得很軟弱(曾襟亞)。

其次,前面提到人名的部份,姚木蘭,姚莫愁,孔立夫這幾個人名沒變。但是,曾家三兄弟就不一樣了;彬亞變成平亞,襟亞還好沒變,新亞則變成了蓀亞。雖然這極有可能是譯音的關係,但是其實書中有提到這三兄弟名字的意思,因此,電視劇用的名字是不能夠符合原著的意思的。

再來,還有一個大改動是年齡、時間。小說設定的年代是1900年的拳亂,故事始於姚木蘭一家逃離京城。而電視劇則把年代整個往後拉,差了十七年,也就是一九一七年的張勳復辟,木蘭一家逃離京城。故事人物的年齡,因此也跟著作了更動。簡單地說,姚木蘭的年紀小了十八歲。時間位移十八年乍聽之下,好像也沒什麼不可以,但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大事好幾樁,改動了主角們的年紀,主角們關心到的事情也就不一樣了。在小說裡面,木蘭的長女阿滿十五歲時,參加了發生在民國十四年(1925)的學運(五三十事件),十五歲的女孩子尚且關心甚至參與學運,那麼,如果以電視劇版的年齡來看,木蘭在當時是十七歲,她可能對此毫不關心嗎?其它人尤其是立夫,他們有可能也都不關心嗎?而電視劇裡提都沒提當時風起雲湧的學生愛國運動。這樣說吧,如果說連《上海灘》裡的許文強都得參加五四運動,那麼同時代的知識青年立夫、木蘭卻不曾關心學生愛國運動?這個就變成人物角色說服力的缺憾了。

最後,應該是為了吸引現代觀眾的口味,電視版著重在描寫與發揮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真的是轟轟烈烈,甚至感覺有點瓊瑤電視劇的 fju)、外遇事件、婆媳問題、(精神上的)出軌等等,以現代電視劇的標準來看,的確是劇情張力十足!但是這樣做的代價,卻是讓原本一部描述大時代兒女的故事,變成了家庭倫理劇。這已經不是改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原著與電視劇兩者在本質上已經是不一樣的東西。


道家哲學

回到書本。這本小說是以道家的哲學作為骨幹。而我對於道家哲學自認為是陌生的,認為道家哲學必然就是老莊哲學,而老莊哲學,我只知它有出世消極的涵意,但《莊子》一書則應該是頗為有趣,因為裡面有很多神話故事,有很多故事比喻。事實上,《莊子》我只讀過一篇【養生主】,大學《國文選》裡的一課,讀得也是渾渾噩噩,一問三不知。可是,讀著《京華煙雲》,讀著林語堂的解說道家思想,我才知道,其實道家思想是如何地潛移默化在我們的文化裡了。像是相生相剋的道理,像是陰陽二元論,像是有生就有死,生與死是生命的循環,像是此消彼長,生生不息,像是精神上的不朽。這些不都是我們骨子裡、血液裡流著的思想嗎?我才知道,中華文化,其實就是道家精神為其特色。也許有人要反駁,應該是儒家思想吧。嗯,坦白講,我也不需自創說法,早就有專家說過,中華文化是以儒道思想為特色。也是,這兩者融合得如此自然,有些地方則為互補;若要入世出仕則儒,若要遁世出世則道。好像一點也不矛盾啊!儒家說要中庸,所以你不偏廢,不走極端。道家說要順其自然,柔弱勝剛強,所以你不強求,回歸自然,你進退有據。這兩家的哲學,看似執兩端,但在中華兒女身上,卻是自然運用,幾乎像是本能。如果非得區分儒道的話,或許可以這樣來區分:儒家的思想,通常被用來規範人的行為;要講倫理,要守禮節,要仁慈(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而道家的思想,則常被用來教導人們的內在智慧;生命循環不已,事理具有相對性,沒有絕對,還有至柔可以剋至剛(如滴水穿石)等等道理。這些智慧可以幫助人們得到心靈的平靜。

中華文化本身並沒有產生一個強大的宗教,與世界上其它文明相比,例如阿拉伯民族有回教,印度有佛教和印度教,而西方文明概括而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中華文化裡雖然有道教,但是作為宗教的道教在人們行為上的規範強度和對於思維的影響,則不深刻。說到道教,可能最特出的是各式各樣的符咒。而這些符咒對於人們生活具有規範強度嗎?相較於其它文明裡面宗教的影響程度,例如天主教基督教的原罪的觀念,其實深化而影響歐美文明注重法治,因為原本就帶著罪惡的人是需要被規範和管理的。又比方回教,阿拉一手寶劍一手《可蘭經》,我們可以感受到牠的賞罰分明、善惡分明。印證到回教國家,可以看到不符合規定動輒被處以鞭刑。中華文明裡,一直沒有這樣一個強力的宗教,而是有儒家的思想、有道家的思想,從不同面向來引導、指導、教導人們的言行思想,穩定了社會。當然,不能忽略佛教在人們生活上面和思想上面的影響。無論如何,不管是哪一個宗教,在中華文化的層面上,其影響深度都相對(其它文化)來得小。幾乎可以說,相較於其它文化裡宗教的重要性,在中華文化裡,具有這樣重要性的則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恬淡的美感

雖然是個變動劇烈的大時代,但是書裡面對於市民的生活描述還是很有趣。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北京城的熱愛。書裡描述了北京城的市民生活,歷史遺跡,四季變化,唯獨比較缺的是飲食。但是,這也可能是因為時代吧?也許在那個時代,吃得好還是得富裕的人家家裡的廚房,才可以變化出種種珍饈。書裡面有提到當時比較新潮的娛樂,包括看電影(那時候還是默片的時代吧?),還有上館子,還有去大飯店宴會跳舞,例如提到「六國飯店」,其它並沒有特別提到什麼名店。也許那個時代,並不時興到哪一家新開的館子嚐新、或者是尋訪哪一家「一位難求」的名店。但是,作者本人是很風雅的,他描述了像是晨起散步順便收集花露回來泡茶,又或者是去尋幽訪勝 -- 登泰山那一段相當有趣,又或者是憑弔古跡。又或者是關於季節變遷、天氣變化的描寫,像是秋季如何吃蟹(那一段十分有趣),甚至於去看大水。如此這般,讀者也跟著故事主角們一起沉浸在大自然的悠然之中。有時則是感受著時光河流的流動。種種這些描寫,令人感受到人的渺小,有如滄海之一粟。另一方面,卻也感受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感動。


軍閥、政客與電視名嘴

然而畢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列強割據,軍閥則劃地為王、又復彼此交戰不已。於是A軍閥被B軍閥打跑,B軍閥又被C軍閥趕走,每一個軍閥說是要維持當地的秩序保護善良的百姓,其實都是憑個人的好惡在行事。行的又是什麼事?搜括民脂民膏、中飽私囊之事。看到對於軍閥追逐私利這部份的描寫,卻很奇怪地令我聯想起現在的電視名嘴們,有時甚至聯想起某些政客,口口聲聲為民發聲,其實倒比較像是搏取新聞版面!又比方在質詢的時候,出口成髒 -- 呃,口出惡言,動手動腳,暗器亂飛(例如鞋子。需要去 Youtube 找找那個畫面作證嗎?應該大家都還有印象吧?),觀眾還以為是在看武俠片!不是在質詢施政嗎?不是在討論政策嗎?至於那些空口說白話的,就別提了。很難叫人不相信這些人只是想著個人的名氣和利益。話說軍閥實在很可惡,最終也淹沒在歷史潮流裡。這些名嘴政客們,我願意相信,他們也會被時間所淘汰!過去一些不能理性問政(作秀作過了頭的)有好些個已經被選民給拋棄了就是一個證明。至於電視名嘴們,我想他們心裡應該也是有所意識到,一個汰換一個,其實,觀眾也不是有什麼菜就只吃什麼菜的。


慷慨激昂的終章

由於這本書寫作的時點正是中日大戰剛剛開始,故事是寫到大撤退。當然現在的眼光來看會覺得斷得有點突然,為何不寫到戰爭勝利。但是一九三八年當時確實是無從得知戰爭的結果。雖然卻是預知了戰爭的慘烈;書裡已經預言將「戰至最後一人」。也許,從書中的語氣看來,可能更像是宣示奮戰到底的決心。在當時正當外敵欺侮的時空背景之下,作者的語氣慷慨激昂。事實上,場景與情節的安排也是,一步步推向高峰,令人想起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末尾,弦律愈來愈急,情緒也愈來愈高亢。對照書的前半,節奏相對和緩、祥和,木蘭的新婚後生活那一段幾乎像是牧歌一般地閑適。或者,就是因為這反差所以加深了對於結尾的意外感。但是回到歷史現實,時代的巨浪就是這樣的無情。而現實世界一旦露出了殘忍的面目,文學小說也不能不反映真實。


後世五百年

無論如何,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仍舊是驚濤駭浪,大地慘遭無情戰火的洗禮,「戰至最後一人」。接下是國共內戰,最終連結到今天台灣海峽兩岸分治的現實。這可能也是一個因素,令我對於故事結束在一九三八年感到有點突兀,覺得未完待續。一九四九年以後,兩岸各寫各的歷史;借用龍應台的一句話,兩岸各自寫了一半的歷史。而且,一半的歷史並不始於一九四九,而是始於,清帝遜位吧!所以,如果我能在五百年後重生該有多好?到那時,這些不過就是歷史,沒有了立場不同所以不能傾聽、不能理解、不能寬容,沒有了情緒,沒有了零和(zero-sum)。只有史實,和經過光陰淬鍊出來的智慧。不過,不知到那個時候,能不能找到這本書呢?我並不是認為它沒有那樣的價值,而是擔心它會被淹没在兩岸之間。淹没在 "太遙遠" 與 "道不同" 之間。林語堂先生葬在台灣。雖然說改編成電視劇應該有助於推廣這本書的普及,不過,如果這樣想,又不能不問,「那可是,這種改編法,是要提醒人們這一本書呢,還是要人們忽略它?」。就連維基百科 Wikipedia 對於這本的解說,竟然也誤植電視劇的人物性格為書中主要角色!啊!但願,五百年後,歷史就是歷史,文學就是文學,我想,應該也會是這樣子。因為時間之手可以撫平一切。


瞬息永恒

這本書像是味道很獨特的一道菜,喜歡的人,就會享用得很開心。但不一定人人都那麼喜歡它的口味。雖然我個人覺得它有一點鬆散,但我覺得它的精采好看之處,在於它所描繪的那種恬淡悠然的生活,和生活態度。還有,林語堂先生對道家思想的解說,將它溶入故事裡面主角們的生活哲學。終於,向讀者們展現道家的理想生活,從而指引了讀者(道家的)人生智慧。總結地說,『時間彷彿是一條永遠流動不止的,莊嚴的,不能改變的河。』這樣看起來,每個人的一生,『對於古老又長春不老』的天與地,『不過是一瞬,不過是假時間之手所寫下來的一則故事。』(語出頁1041)而於是,我這一瞬的生命,溶入時間河流裡,我就是時間河流裡的一滴水,我就是這天地無窮盡生命的一分子,如此,就沒有所謂個人的生死了。思念及此,心中昇起一種感動,難道這就是道家所謂的「道」嗎?思念及此,感動之餘,腦海裡響起悠揚的樂聲,想起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裡的牧歌,如此和諧、如此閑適。而就這樣的一份感動,這本書就已經不是侷限專屬於北京;民國初年紛亂的、新舊思潮相互碰撞的北京!雖然,它的書名還是直接點出,林語堂先生想描寫的,是時間河流某一點上的北京城;Moment in Peking。但是,當然,一瞬,卻可以看見永恒。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合理的工時,天上人間


早上看到臉書上有朋友在討論工作時間長短的問題,提到網路上一篇文章,主張管理者的工作時數是為其管理績效的指標。然後又有另一篇提到,應該是管理者所經理的整個部門的平均工時才是良好的績效指標。簡單講,這些文章的論點都是認為工作時間愈長表示愈認真積極愈有效率。我看了頗不以為然。剛好,最近這個問題也在部門內被討論。這個話題有點算是刺激到我的神經!想想實在不明白,是說,這些主張加班至上的人們,他們是想要加班這樣的感覺嗎?那麼何不將每日工作時間訂為六小時,這樣一來,大家每天都會加班吧!不是這樣子?喔,那麼,是覺得八小時就是不夠就對了?好!那好吧,那不然乾脆訂下來每天的標準工時就是十二小時!這樣滿意了吧?不合理?長久下來會把 "橡皮筋" 繃斷?可不是嗎!

我的意思是,既然以台灣的現狀,普遍接受,符合勞基法的,每日的工作時數就是八小時,那麼,為什麼還要去 stretch 它?有些國家是七小時,OK,不關我們的事!OK!我們的國民平均所得沒人家高,所以... 呃,也不關那個?OK!都不提那些!我們不跟別人比!

其實,如果要執念於工作時數的長短,我認為,那只是顯露管理者的無能,也就是說,他/她找不到其它方法來評量員工的績效表現,只能用工時長短這種表面數字!但是,我知道,我這樣講也只是在逞口舌之快而已。我當然知道,我想要針對的那些立論者他們其實也沒有主張將工時當作唯一的績效指標。

回歸理智面,我是說,試著理智地來看。主要的癥結還是在於對於八小時這件事的想法吧。是不是公司的立場會認為八小時其實是不夠的?但是,有沒有公司去算算如果員工都加班的話,對於水電費、設備器材的使用耗損等等的支出會增加多少?何況,如果已經是慣性的,把辦公室時間拉長,比方說,每天都在辦公室待超過十二個小時,但是其實只有八小時的真正工作時間?閒晃、打屁、恍神、掛網、處理私事、搞團購,叫外送、吃點心... 等等的時間每天有四小時!這樣仔細來想想,公司真的划算嗎?再換另一種可能性,假設真的每個人都是努力地工作了十二小時,每天這樣,也許是因為時程實在太趕了,總之,大家都非常認真加班做事而不是加班湊時數吹冷氣,幾個月下來,甚至於幾年下來,員工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不可能不受影響。而長期下來,有人生病請假,或者抱病上班傳染給其它人,等等的,這些成本恐怕不易計算吧?甚或像富士康的十連跳事件... 呃,也許不該提這個。再換一種角度來想,還有,專案結束時可能會出現離職潮,於是公司總是在重新找人、重頭訓練、磨合。這樣來看,公司真的划算嗎?

好了,就此打住吧。若要認真探討工作時數這個問題,其實得要找不同的案例來分析,還得要從不同的角度,至少也要包括成本,時程,品質等等面向來討論,說不定可以建立一個合理工時綜合績效才是最高,成本才是最低,品質才是最好這樣的超完美結論。但這並不是我能做的。所以今晚我再多說,也只能像是抱怨文。那麼就此打住吧。

我想,比較實際的,還是面對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專案進度、和所遭遇的困難這些現況。合理的工時這種議題,已經太奢侈了!也太不食人間煙火了!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妙,來不及拍下


奇異
真有趣
散步的鳥
來不及拍下
可惜車行甚快
今天上班的途中
枯燥的公路邊風景
突乎其然看見路肩上
一隻黑色的鳥正在走路
像鴨子用兩隻脚行走
像哲學家踱步沈思
像老師徘徊監考
可惜車行甚快
來不及拍下
散步的鳥
真有趣
奇異

靈巧
好敏捷
貓的矯健
來不及拍下
可惜太過意外
今天下班的街上
熙來攘往車流人潮
行色匆匆沒人注意到
一隻貓咪正準備過馬路
鼓足了勇氣暴衝過街
就像閃電劃破夜空
有驚無險好身手
可惜太過意外
來不及拍下
貓的矯健
好敏捷
靈巧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迷、惑


夜色
均勻地覆蓋大地
拿暗黑為萬物着色
界限一併抺平消除
只剩人造發光體
或遠或近,這裡那裡
點綴著;
街燈、車燈、霓虹燈
五顏六色,一顆顆
有如映著光線閃爍的寶石

於是
你像飛蛾
一樣深深被燈火所吸引


這一夜
霧氣漸濃
路燈費力地穿越水氣
透射出來
為公路披上層層薄紗;
欄杆、陸橋、電線杆
一一
稜角撫揉圓滑
線條輕掩柔和
好似渲染開來一幅潑墨畫

於是
美麗醜惡
都失去了具體的形像

於是
模糊難辨
這個世界真實的面貌。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貓之悟


鮮魚餅乾,沙發軟床,
如此生活,何等完美,
平凡如我,喵復何求?

偶然有時,沉思默想,
何謂幸福,何謂美好,
這般生活,竟是全部?

此情此景,今時此刻,
明日世界,亦復如是,
今日明日,庶幾難分!

看望窗外,蝴蝶飛鳥,
游魚耗子,青蛙蟋蟀,
向我招手,聲聲呼喚,
大千世界,何等美妙!

琉璃屋瓦,
為我救贖。
自由沃土,
一步之遙。

縱身一跳!
奮力一躍!

揚長而去!
從今而後,

天寬地闊,
任我翻滾!

天大地大,
任我逍遙!

喵喔~伊吼~
喵嗚~喵歐!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出走》:逃離現實,不逃離希望

艾莉思‧孟若 Alice Munro 的《出走》(Runaway)。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看完也好幾天了,讀後感想也爬梳了好幾天,但是始終無法下筆。沒時間是其一,其實,主要還是太多太多感觸。

孟若的作品多為短篇。這是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她是加拿大人。2009 年還獲得英國的文學大奬,國際布克奬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其實這本書擺在我家櫃子裡也有幾年了。是我買的,好巧。不是家人買的而我一直沒機會看,而是,因為我想看所以買回來,但是一直被冷落在那裡,最近才看。這在我實在沒什麼;我很容易被書皮封面所誘惑,要不然就是在哪裡看過的簡介,很容易就覺得是非看不可的書,然後又不可能也不願等到不知哪一個圖書館裡有這本書。但是,買回家後,我就會覺得「明天再看」,然後,每天都是「明天再看」。

其實我早該好好看看這本書的,像我這樣愛好自由的靈魂... (吭?)。雖是短篇小說集,但是都在繞著書名打轉;出走;runaway;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境,描寫出走、想要出走、還有「被出走」。甚至也還有,除了以外,甚至也還有抽象的主體 -- 出走的「機會」,出走的「命運」,出走了的「人生」。她的故事是為所有天下女性而寫的,為天下所有為人妻者所寫的,為天下所有為人女兒所寫的,為天下所有為人母親所寫的。簡單地說,她的故事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女性所擔任的不同角色的不同樣貌。但是,以此為基底,她的故事所呈現出來的人生際遇、心理感受諸如遺憾、無奈、或者無力,則是普世的、不分性別的(呃,我是這樣相信啦)。這樣好了,既然是短篇小說集,我又這麼樣的喜愛,那麼我就針對每個故事,簡述我的感想。

〈出走〉。第一篇,與書名同名,講的是想要出走的人妻,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原來所謂家庭暴力並不只是肢體暴力,其實,心理上的壓力也是一種難以承受的暴力。不過,我這樣講還是超級簡化了這個故事的內涵。所謂心理壓力,她講的也不只是心理壓力。可能也是,我舉個例子,「日復一日,又沒有更美好未來的想像,如此這般重複的日子好像沒有盡頭」,像這樣的空虛感。


接下來三篇,〈機遇〉、〈快了〉、和〈沉默〉。主角同一人,茱麗葉,三個故事講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三個不同的角色。機遇,指的是愛情的機遇,跑來的(跑向女主角),跑走的(被女主角趕跑),跑去的(女主角跑去追尋的)。整篇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其實,機遇,不也就是命中早注定的嗎?」這樣的感觸。


〈快了〉,講的,我認為是,做某一件事的時機,而且那個時機,是稍縱即逝的。這裡,茱麗葉是女兒的身份,其實她也是母親了,但是故事的主體是她做為女兒這個角色,和她與父母的關係、與父母的相處。我是照著書本編排的順序閱讀的,讀到了這個故事時感動非常。甚至於根本就是摒氣凝神一口氣讀下去,直到故事結束,然後,悵然若失。故事的一開頭,是茱麗葉跟她的朋友(其實是她 "丈夫" 的朋友,呃,對了,茱麗葉跟他其實沒結婚,準確地說應該叫做"同居人")談一幅畫,她送給父母的一幅畫,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我和我的村莊〉(Me And My Village)。Google 圖片可以找到這幅畫。就像這幅畫,又抽象又現代,在故事一開始,我實在不知道孟若想要說什麼。但是讀到某一個點,我已經恍然大悟了。而讀完後,真的是掩卷深思!在腦海裡回想這個故事的每一個情節,覺得她是如此小心佈局,悉心舖陳,真的是所謂的精心雕琢,琢磨出這樣一個故事,講稍縱即逝的時機,而且果然是,當明白它稍縱即逝時,它早已經消逝了。

為什麼我一直說感觸良多,難以整理總結?就是因為,這個故事不只是這樣!回顧一下故事情節,完全找不到離奇的安排;孟若的故事非常的生活化,簡直像你的日記!看完我突然覺得人生不就是這樣!眾生不就是這樣!人生不就是像這樣充斥著小小的快樂,小小的無奈,想像起來很偉大,有時覺得好平凡?種種五味雜陳,人生的況味。孟若的故事總是這樣不愠不火地,四平八穩地,可是丟給你的震撼,卻絲毫不減其力道。


〈沈默〉,這個故事,也是在講親子關係,不過是以母親的角度。標題指的是母女之間,悄無聲息,杳無音信。是的,這回出走的是女兒。簡直像叛逃,一去再也不回頭!

又再一次地,不只是這樣,不只是出走的女兒這樣!孟若的故事,如果只有單一面向,單一意旨,今天就不會是孟若了!故事裡,一樣地,舖陳母親這個角色的經歷,是母親也是妻子,夫妻關係對於親子關係的影響,等等。我現在明白過來,孟若有多擅長這主題!

稍微輕鬆一點的題外話,這個故事裡面有一段情節,茱麗葉的丈夫發生海難意外身亡,遺體被沖回海邊,後來舉行火葬的儀式。在火葬儀式中,茱麗葉的感想,『她想到管他是誰--崔羅尼?--從火焰裡抓出雪萊的心。心,具有久遠歷史的重要性。奇怪竟在那一刻想到,不久以前,一個多肉的器官竟被看得這麼寶貴,看成是勇氣和愛的所在。』原來,Munro 在這裡用了雪萊火葬的典故。英國詩人雪萊 Percy Shelley 也是死於海難,也一樣是遺體最後被沖回岸邊,然後由於當時的法律規定,這種情況必須火化,所以由雪萊生前的好友詩人拜倫 Lord Byron 及崔羅尼 Edward Trelawny 以希臘儀式舉行火化。崔羅尼在大火中即時搶出雪萊的心,交給雪萊的遺孀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這顆心陪伴了她餘生。瑪麗雪萊?沒錯,創作了《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的就是她!還有,剛好前一陣子聽節目介紹得知原來瑪麗雪萊的母親 Mary Wollstonecraft 是女性主義的先鋒、是教育學家、也是英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母女兩人都是才女,不世出的奇女子!我不知道孟若用了雪萊火葬的典故是否有特別的涵意,是不是意指茱麗葉也是一個很有才氣像瑪麗雪萊那樣的女性,可是有才氣並不等於人生就會比較幸福、遭遇任何困難險阻都可以所向披靡?或者,也可能她只是單純用了這個典故,暗示茱麗葉其實也希望能保有她丈夫艾瑞克的心?我不知道。


〈激情〉。其實我很想說,這個故事裡,出走的就是激情。這樣簡化這個故事。不過,實在不完全是。與其探究出走的是什麼,我覺得更容易瞭解的是順勢而為。這個故事講的就是順勢而為,每一個當下的行為,其實都不是刻意安排、事前計畫的,只是單純地符合當下的心境、或者當下的情勢、當下的感覺。然後,不知不覺,愈走愈遠。到最後,除了當事人,別人都無法想像怎麼可能從 A 點走到 B 點,A 點如果是北極,那麼 B 點就是南極。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他們只是順著直線走下去。人生當中,是有這樣的時刻吧?唉,我幾乎想說,「經常如此吧」....


〈侵犯〉。這個故事,很難說主角到底是誰,是羅蘭,還是戴芬妮。這個故事裡,出走的是,希望,更具體地說,是戴芬妮的希望。但卻是從羅蘭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這其實是精心的設計。一方面,你更無能為力(從羅蘭的角度來看),但是,到了最後,痛苦的程度卻也減輕了一些,因為失望是別人(即戴芬妮)的。


〈弄人〉。大概是因為英文原來的篇名都是一個字,所以中譯者也特意的安排每一個故事篇名都是兩個字。這個故事講的就是造化弄人。與其它故事相較,我個人覺得比較單純一些,可以把它歸類為愛情故事。其中,描寫一年後的約會那一段,女主角依約來到男主角的店門口,在門外遲疑著,觀察著,她看見男主角了,而對方還沒有看見他,她要直接走進去呢?還是應該等他看見她?那個段落,雖然不是驚悚小說,也不是懸疑小說,不過,讀起來還真是叫人感到焦急,「到底會怎樣?」。故事的主題是造化弄人,而孟若,好像也想順便加一句:「人生如戲」。故事一開始就是女主角準備要去看莎士比亞的舞台劇,這是她每年的固定節目,她有多麼喜歡每年這個時候,進城裡去看莎翁的戲。故事到了最後,孟若借女主角之口,提問/下結論,或者我們所在的世界就是一個大型的戲台呢?一定是這樣,所以,只要有任何一個小地方出了差錯,台上的節目就亂了套了。

這個故事,我覺得出走的是「幸福」。


〈異能〉。講的是超能力。這個故事比較特別...(靜默三秒鐘),好啦,其實我看不懂。哪位網友大德如果可以賜教就太好了。我抓不到孟若想要表達些什麼。呃,嗯,或者,也許她想講的,就只是如同故事最後,老了的南西偶然買到的一張紙片上面所寫的那樣:「路途容易,如果你懂得在旅行時攜帶輕便的行李。」也許,這句話就是故事的中心?這句話雖然很淺顯,但是寓意可以很豐富,而且可以套用:如果歐黎懂得只要「輕便的行李」;如果他能滿足於;如果他能明白,跟泰薩相愛、相守就足夠的話。就是這樣嗎?不清楚。

出走的是,心。我覺得。


總結

我喜歡孟若的故事結構。首尾互相呼應。開頭講此情此景,接下來交待過去,舖陳為何、如何等等,填充細節。最後,接續開頭,把故事說完。而中間的過程,她也會不時地丟一些,呃,「麵包屑」,經常是看完了故事,會發現其實在前面某處就埋下伏筆了。這樣除了給人一種完整感,而且好像也具有了解開謎語的樂趣。她的故事,平實自然,表面上波瀾不興,可是,最終你才發現其實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每一個點,都寓意深遠。就好像摺紙,一隻美麗的紙鶴,把它拆開就是一張普通的紙。讀孟若的小說,就好像手上拿著這樣一張普通的紙,你還不知道它原本是什麼,順著摺痕,慢慢地摺回去,最後恍然大悟,它原來是一隻美麗的紙鶴!這樣的恍然大悟,令人驚喜非常。要不然,就是低迴不已。至於故事的內涵,前面說了這麼多,我想應該也顯示了我對於她的故事情節的喜愛。她的故事講的是快樂幸福嗎?絕不!絕不!絕不!借用它書衣上的簡介:「孟若的故事充滿一水不能二渡,過去無法挽回這樣逼視現實的殘酷。」確確實實,就是這樣。然而她的故事,固然沒有明示的像是「從此以後幸福美滿」的結局,可是,也從來沒有過斷絕,它只是跟過去斷裂,總是,像新接龍電腦遊戲裡的 F2;重開新局。我實在喜歡她的故事的這種,味道,平實的故事情節,如此地貼近生活,沒有一個人完美,沒有一件事完滿(人生不就是這樣?),可是,又一點也不悲觀!希望,就好像微弱的燭火,雖然在風中搖曳著,卻不會熄滅!

如此,多麼美好!世事無圓滿,但我們從不曾放棄希望。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春、夜、詩、酒

春風和煦,夜色迷人。打開家裡的酒櫃,隨手拿起一瓶,拔起瓶蓋,酒香噗鼻,一時間心旌顫動、幾難自持。想起這篇文章: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李太白這篇文章簡直就是搶了白居易的特色;「老嫗能解」。但是,仍然百分之百的李白!首先,他用字的氣勢,大開大闔,氣魄萬鈞!「天地」、「萬物」、「光陰」、「百代」、「浮生若夢」!其二,遣詞華麗優美,「瓊筵」、「坐花」、「羽觴」、「醉月」。最後,最、最、最、最有特色的,就是展現他對酒的 "熱愛";他的詩文,若不是已然醉態可掬,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月下獨酙》),或者大力勸酒,如「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將進酒》),便是找了理由準備大喝特喝、不醉不歸,像是本篇最後四句「不有佳詠... 罰依金谷酒數」。這一篇文章,以上三項特色同時兼具,實在是超級典型、黃口小兒也能指認無誤、李太白的作品!

好了,廢話少說!詩,我無論如何是寫不出來的,那就依數罰我喝酒吧!罰我!罰我!快點!快點!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人心不古,《險路勿近》

險路勿近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


這篇《險路勿近》的觀後感想,完完全全是假設您已經看過電影,會肆無忌憚地大談劇情。由於這是一部驚悚片,精采好看主要就在於觀眾您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所以,如果您還沒看過,請自行斟酙是否要繼續讀下去。


這部電影是科恩兄弟 (Joel Coen & Ethan Coen) 編導的作品。我記得飾演殺手的哈維爾‧巴登 (Javier Bardem) 以此片拿下了奧斯卡 2008 年的最佳男配角,尤其戲裡的造型,那一頭矬到爆的奇怪髮型。我卻忘了,科恩兄弟也是以此片拿下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兩項大奬!而且,兄弟倆還拿下了最佳改編劇本!柯恩兄弟的作品其實還有不少叫好叫座的。他們似乎滿喜歡黑色喜劇,或者是能夠表現小人物在命運操弄下的種種無奈情狀這樣的題材。但是這一部,我是覺得完全沒有喜劇的成份。不過,有些情節非常匪夷所思,如果有人要把那種誇張視為是一種黑色幽默的話...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想說,那不如把人性裡貪婪的那一面,豬油蒙心、利慾薰心的那一面,也當作是笑話來看,一起取笑一番。

這部電影,基本上,講的就是一個人為財死的故事。裡面的男主角路威林偶然撿到一箱超過兩百萬現金的皮箱,雖然現場看起來就知道這是毒梟的錢,其實是燙手山芋,他還是拿了。果然,麻煩也隨後跟來。安東‧奇戈(哈維爾‧巴登飾)就是來追討這箱現金的。不過,更可怕的是,奇戈是個連續殺人犯、心理變態的殺手... 其實我也詞窮不知該如何形容那個角色。他的造型,前面提到過了,矬到爆的髮型(好啦,人家的髮型其實是有名字的,就是妹妹頭啦,但是掛在巴登的頭上就是...),還有,平常慢條斯理的樣子、缺乏面部表情、幾乎也不說話、但是動手殺人時心狠手辣、動作又迅雷不及掩耳。尤其值得一提再提的是,整部片那種令人毛骨悚然肅殺氣氛,只要奇戈一出現,你的心就跟著怦怦跳,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又要遽下殺招。其實巴登因此拿下最佳男配角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對於這部電影,我只能說到這裡了,因為這是一部如此充滿暴力的電影。奇戈所到之處就是死亡。這樣講聽起來很像是僵屍片。又或者戰爭片。偏偏它就不是科幻片、不是神怪片、講的也不是遠在天邊的戰爭故事!它的場景就是公路、商店、旅館、餐廳、這些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場景。呈現給觀眾的就是生活場景裡一個冷血的變態殺手,走到哪,殺到哪,只要對方讓他覺得有一點兒不方便。電影的最後,奇戈開著車被另一輛車給撞了。那是非常突然的一個意外,相對於電影開頭奇戈襲警殺警那一段呈現緩慢與痛苦,片尾的車禍呈現的是快速與痛苦。用不同型式的暴力,但是同樣傳達了暴力的瘋狂性、無理性;血腥殘忍、亳無道理可言。也許這部片想呈現的,就只是這個看似理性的社會裡,處處潛藏著瘋狂的暴力吧。然後,它是用一個「人為財死」的老梗,來包裝、表現這個主題。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但是中文小說譯名卻是《險路》),作者是戈馬克.麥卡錫 (Cormac McCarthy)。他的小說最近還有一部改編成同名電影 The Road。中文的話,又再一次,書名與片名譯了兩個不同的名字,書名是《長路》,簡單有力;片名則是《末路浩刧》,聽起來就是要叫你聯想起《明天過後》、《2012》那一類,「求求你來看吧」那個樣子。

至於原來的片名/書名,"No Country for Old Men",字面的意思,是說「沒有一個地方適合老人家」?這到底什麼意思,我也是覺得很奇怪。左思右想,從片頭警長的獨白來解讀,我猜想,它的意思應該是類似我們所說的「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吧?

對了,請教一下看過電影的朋友,或者看過原著小說的朋友,路威林到底是誰殺的啊?我覺得是警長湯米李瓊斯剛好目賭到的逃離現場的那一群墨西哥人殺的,而不是可怕的奇戈。奇戈應該是後來來到現場親自 "驗屍",所謂死要見屍嘛,所以門鎖也有同樣的破壞痕跡。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會比奇戈果然殺掉了路威林要好一點。因為,這樣才更能彰顯暴力的無所不在;更能表達出那種亳無道理可言。但是也有人覺得還是奇戈殺的。


好了,電影的中文官網底家。回味一下吧。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愛在瘟疫蔓延時》:寫實主義的愛情?

賈西亞‧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的作品。他是 1982 年諾貝爾文學奬的得主。很久以前看過他寫的《百年孤寂》,很喜歡他的魔幻寫實的手法,對於這本書於是抱了很大的期待。但是,斷斷續續,讀得很慢。後來也沒讀完,放下來一年半載,也許更久,總之,直到今年二月,才接著把它讀完。這部小說描寫的主題一如書名透露的(中文書名可說是直譯其意),就是愛情故事,而且是綿延貫串超過五十年的愛情故事!對照之下,我也花了難以計數的時間,中間還一度放下,但始終未曾忘懷,春去秋來,冬盡春迎,經過了不知幾個季節,終於把它看完。我用了這樣長時間的耐心,也算是對細數漫長時間的這本書致上崇高的敬意吧? :D

《愛在瘟疫蔓延時》整本書的主題,就是愛情。瘟疫在這本書裡,也就說瘟疫在這個愛情故事裡,則是像球賽中的 "外卡",讓故事裡的人,展開新的關係。但由始至終在講的都是愛情,而且,還是老年人的愛情。呃,嗯,我完全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沒有負面評價的意味。因為,有時候,人們好像會用「老人」來形容過時的東西。我不是那個意思。故事裡面的愛情橫跨半個世紀,不是延伸到下一代,或者下輩子,像是七世夫妻那樣,不是!男女主角還是原班人馬,而且,他們也沒有小龍女的本事,可以永遠(看起來)十八歲。不,他們是一天一天地變老,唯一不變的,就是始終牽掛縈懷的愛情。那麼,是在講結縭半世紀的一對夫妻的愛情?呃,也不完全是!那樣的故事,有點遺憾地說,恐怕很難成為好看的愛情故事。雖然在現實生活裡,我們都夢想自己的愛情故事能夠天長地久。不過,讀小說,看戲劇,好像還是轟轟烈烈那一種精采好看些,「地久天長,海枯石爛」,那個拿來作為發誓之用就好了。這本小說,它講的也不全然是這種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再唸一次它的書名,《愛在瘟疫蔓延時》,那麼它至少總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吧?有著這樣一個挺浪漫的書名?雖則似乎帶點滄桑的味道?嗯,事實上,書名唸起來是很浪漫,但是故事本身是否浪漫,那就要看你如何定義浪漫。我能說的,還是這一句,這是一個老年人的愛情故事。

更具體地說,這是一部步調緩慢,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突然想起卡通小甜甜的歌詞 XD),慢慢走過來的愛情故事,從青年,壯年,熟年,中年,到老年,隨著年齡,心智,經歷,外表,一步一步跟著演化的愛情。從年輕時的青澀尷尬,最後,到了老年,似乎變成了老年人的固執(或者叫耐心?),諸如此類。這真是只有大師,只有大師才能揮灑自如的繁縟細節。我是說,半個世紀這麼長的時間,該有有多少細節,應該被舖陳,又該有多少細節,應該被剔除,這只有大師,只有像馬奎斯這樣不厭其煩、相信真相永遠複雜*的大師,才能夠掌握得如此恰到好處!就如本書導讀的部份也提到的,在觀看這個基本上深情不移、沒有改變的愛情,像這樣單一的情節,讀者同時也看見了歷史長河,有如涓滴細流,緩緩流過。所以說,大師就是大師!

*馬奎斯本人很不喜歡接受採訪,他尤其討厭那種詰問式的,也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那種採訪。不只是這樣,他還非常不喜歡對方用任何的方式記錄下訪談的內容,不論是用錄音的方式或是作筆記!他曾經有一次在接受記者的現場錄影訪問時,在一問一答連答個幾題之後,馬奎斯就直接起身離開,不顧訪談仍在進行中!非常的酷。他的想法就是,現實本來就是複雜的,如何能用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就能說明白呢?他可以、也願意有耐心地,即使是需要織呈細節說給你聽,就像說故事那樣 -- 既然是「說故事」,那麼錄音作筆記,應該... 滿容易造成困擾。-- 以上是根據幫馬奎斯寫了一本傳記(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 Life)的 Gerald Martin 在一次訪問中所說。

這一本書,其實不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我個人覺得有些沈悶。可是終究一頁一頁看了下去,我想一直吸引我把這書看下去的,其中有一點就是他對於老年人的樣態與心理的描述,這對我是滿大一個引力。因為自己的父母也步入老年了,這幾年,看到他們漸漸出現的老態,其實是每每發現,每每驚訝。書裡面的描寫,有時後或者有我爸媽的影子,有時又或許可以說明我爸媽的心理狀態,比方老夫老妻會吵的話題,又好比老夫老妻之間的默契,諸如此類。其實很難用論說的方式來描述說明這些情狀,「現實總是複雜的」,所以,最好的表現方式,就是像這樣,用一個好好訴說的故事來描寫。所以,這些描寫,勾起了我的興趣,對照到自己父母身上。當然,我爸媽的愛情故事,跟這個故事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也沒有半點類似的情節!我的爸媽,有他們之間的「宿怨」(就是那種每次拌嘴就要拿出來複習一下的陳年舊帳),可是,他們也有只屬於他們,外人不會瞭解的幸福。這其實絕對不只是我父母才如此,任何一對夫妻,或者情侶也一樣,只要是被時間這個篩子給篩過的感情,能夠留下來的,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宿怨」、與幸福。不過用「宿怨」這個詞好像有點強烈了,或者叫做「小埋怨」?總之,就是這一點,唯一可稱為「相似之處」;讓我可以對照自己父母情感的這一點,使我看得下去,儘管是覺得故事有點沉悶。

也許是有點沉悶的愛情故事?或者,其實是難以被讀懂的愛情故事?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想要穿透故事,你一定要讀一讀(允晨文化出版的中譯本所附上的)導讀《充滿國族喻意的愛情小說》,作者是鄭樹森。他的導讀可以幫助讀者閱讀這一本書。他指出這是一本充滿國族喻意的小說。簡單地說,這個故事可以說是以女主角為主體,代表哥倫比亞這個國家,而丈夫和「情人」,則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意識」:「現代化」、和民族自尊。除了國族喻意之外,如果不對照哥倫比亞同時間的歷史大事,可能只能夠讀到表面的現象,其實會更沉悶,因為你不知道它的背景意涵。有點類似人們常說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只有內行人才能完全地、充分地欣賞到全部的價值。種種詳情,請見鄭樹森的導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後來才知道的事情,我覺得也有助於這本小說的閱讀。一個是關於南美州特別是哥倫比亞的民情,他們的民族性比較「熱情」;「多情」(這個應該滿常聽說),尤有甚者,在他們的社會裡,一個男子有多少小孩,不管是否是婚生,都是愈多愈讓人尊敬,至於究竟是婚生子女,還是私生子,這個沒有那麼重要。「婚外情」或者「情婦」、「情夫」並不是那麼地「引人注目」、「招人非議」。另一件事情,是馬奎斯自己的愛情故事。他的太太跟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當時馬奎斯十四歲,她九歲。他那時就認定她會作他的太太,但是她並沒有同樣的感覺。他們是後來才互相確認了對彼此的感情,但是仍然因為一些事情的阻隔,分隔兩地,馬奎斯始終認定是她,雖然馬奎斯自己其實還有其它的情人;他跟其他人在一起。總之,他們結婚時,他 31 歲,也就是認識 17 年之後了。沒有任何研究馬奎斯作品的專家說過他個人的感情故事與《愛在瘟疫蔓延時》有任何關聯,如果我想那樣說,我也得去找更多的資料來證明,或者自己去請問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馬奎斯,但是,這麼直接的問題,他一定也不會想回覆 XD。其實我只是「想到」而已,《愛在瘟疫蔓延時》裡的阿里薩等待他的愛人費爾米納等了至少五十年,我覺得好扯,然後我不能不想到馬奎斯本人的愛情在結婚前也長跑了十七年!就只是這樣。

最後,再補充一下,這本書的題獻詞:「自然,本書為梅塞德斯而作」。誰是梅塞德斯?就是馬奎斯的夫人啊!Amigo!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拉森的《龍紋身的女孩》

《龍紋身的女孩》,是千禧年系列的首部曲。作者是瑞典的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千禧年系列一共有三本。據猜測他原本應該是有意寫十本的,這樣的猜測是根據瑞典犯罪小說的慣例。但是寫完三本之後,他卻突然病故,非常令人遺憾。第二部是《玩火的女孩》。第三部的中文版預訂在今年四月上市。

這本小說,我覺得是推理小說和犯罪小說的綜合體。推理小說著重在案情分析。作者從故意打散的蛛絲馬跡中,把各個細節連貫起來,用條理分明、邏輯清楚的方式,說服讀者一個解謎的過程。犯罪小說,則著重在分析罪犯的心理,可能得追溯他的成長過程,也可能會訴諸心理異常,無論如何,重點在於描述罪犯的犯行本身。所以這類型的小說通常顯得晦暗,因為揭開、甚至細訴過多人性的黑暗與邪惡面。

說到人性,你相信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如果我沒記錯,老師當年陳述了兩方的理論,然後丟出這個問題,最後給了一個中庸的答案,那就是要看是從什麼角度來觀察人性,因為人性裡面同時有善也有惡。善惡雖是互斥的兩種性質,但卻可以同時存在一個人身上。角度不同的善惡應該是隨處可見。想想你最瞭解的家人,你一定知道我的意思。除了角度的問題,每個人善惡的成份比例也都大不相同。如果善用白色來代表,惡用黑色,那麼地球上的人,應該是深淺不一的灰色。而且,觀察的角度不同,顯現的灰色也不大一樣,就好像同樣是灰色在光線不足的地方看起來接近黑灰,但在陽光下又看起來像是淺灰。

我可以接受深淺各異的灰色。成長的過程不也就是包括學習「認知」、甚至於「欣賞」各式各樣的灰色?至少,不能接受的灰色,我也能夠試著去理解。至於連理解都不能夠的,那麼就試著別被它擾亂!要做到這些並不是那麼難,我覺得比較大的考驗是「無力感」,發現你其實改變不了什麼這種無力感。舉個例子,你知道如果某一個家人的性格裡,稍微有一點不一樣,其它家人的生活就會簡單些快樂些。可是,那只是「如果」,現實還是現實,這種無力感。話說回來,也許就是這樣子的無力感,所以人的生活才能精采刺激;有想望、有失望、有挫折、有克服,千變萬化、高潮起伏。

回到小說。這本小說裡面講的其實是黑色。不是灰色。小說裡面描述的罪行,應該說是「爆炸性」,並不算是在呈現人性的複雜度。但是,也可以說,算是某種程度地隱喻了人性的複雜性;就是因為人是這麼的複雜,所以再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仍然不能保護到所有人。故事的主角莎蘭德,我們的偵探,能解開懸案、伸張正義的女英雄,卻是那個社會福利完備的國家裡的邊緣人物。她有反社會的傾向,有使用暴力的歷史紀錄,故事裡的保護制度,在讀者看來倒比較像是綑綁她,甚至是迫害她的束縛與牢籠!只不過,社會制度的觀察反省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雖然說,這本書除了應該要有、也的確具有的,推理小說或者犯罪小說的特色之外,它最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塑造了莎蘭德這樣一個充滿衝突的角色,令人驚奇,也令人印象深刻。至於推理小說的最大要素,那自然是揪出兇手的過程。這本書裡的推理解謎的過程相當刺激,絕對是「引人入勝」,英文可以用「page-turner」一詞來形容,我覺得比較傳神;就是讓你一頁一頁急著翻下去。不只是這樣緊張刺激,而且,這類的小說,通常兇手揪出來後,故事的懸疑性遽降,作者也只好跟讀者說 bye-bye 下本書再見,但是《龍紋身的女孩》這本書,卻是還有轉折;還有一個「終極謎語」等著被解開!至於罪行應該如何被懲罰,如何善後?它反而有諸多考量... 詳情請自己看小說,我只能說我有一些錯愕;對於罪行本身的邪惡性質、暴力性質,我還沒有從震驚之中恢復過來,就跳下一幕了,也就是前面說的「終極謎語」,相對比較輕鬆一些的主題。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用這樣的安排,讓這個故事有一個比較不那麼血腥殘忍的收場。好比享用完一道辛辣重口味的料理,最後送上一碗焦糖布丁、或任何甜點。所以饕客口中的餘味是甜的,而不會是嗆辣的。啊呀。隨便說說 :) 還沒看過書的朋友,希望我沒有破壞您的「食慾」:)

龍紋身的女孩已經改拍成電影,而且今年四月將會在台上映。看過書的朋友大概都會滿期待看看電影會如何來呈現故事(當然未必每個人)。好了,既然電影即將上映,以下是觸電網對於改編電影的介紹,有劇照,也有預告片段,看看先,還沒看過小說的朋友,看了說不定可以刺激你把書找來先讀為快的胃口:
龍紋身的女孩 --【觸電網】電影情報一網打盡!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普通讀者的《非普通讀者》

《非普通讀者》(Uncommon Reader)是一本小書,算是中篇小說。作者是亞倫‧班奈(Alan Bennett),譯者陳建銘。故事梗概,可以把它視為是作者的讀書筆記。據說作者就是根據他的閱讀書單來寫作這個關於英國女王閱讀之旅的故事。裡面的書我沒讀過的居多,可見我的書單跟作者有多不相同;簡直像是互斥了!故事裡呈現兩件事,一是閱讀的樂趣。不僅止是讀一本書、一探作者思路或人生經歷的樂趣,而且還是不斷開展的樂趣,因為一本書,往往會開啟你閱讀另一本書的大門;一本帶一本,永無止境。以我為例,看完了《非普通讀者》,我決定一定要讀讀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雖然還不知何時能有那個火星時間,一共七本耶!

二,閱讀是個人的、內向的。你的閱讀,與他人無涉。沉浸在閱讀之樂中,就好像是向你身邊的人關上了窗戶。在這個故事裡,女王沈迷於閱讀,造成了她身邊其它人的困擾,於是他們試圖阻止女王的閱讀。

雖然第一點,閱讀的樂趣,我非常清楚,但其實我覺得特別心有戚戚焉的是上述第二點,閱讀是「內向的」,進一步地說,「閱讀不是做事」。閱讀是件快樂的事,可以令你物我兩忘,流連於只有作者跟你的世界。絕對可以令你忘記時間。當然當然,前提是你真的喜歡那本書,或者,也許你覺得「不是喜歡」,你只是「被吸引進去」。雖然故事裡女王的書單我幾乎半本也沒讀過,但我卻經歷過她的歷程,發現閱讀雖然豐富了我的生命,但是也破壞了我的生活規律,這使得我,只有在長假期間,或者真的很有時間時,才會允許自己一頭栽進書本裡去。這大概算是比較消極的作法吧 XD!故事裡的女王,是決定「將生活擲入書本」,她要去尋找她的「聲音」,女王決心開始寫作,這不算是洩密,也絕不是「雷」,書皮上就已經說了女王決心開始寫作。成為作者,這應該可以算是讀者的進階、或昇級。不過換個角度想想,現在,不論你是開個個人部落格,或者是玩玩推特、噗浪這些微網誌,當個作者有什麼難的?人人都可以做到啊!對吧?Ok,ok,我想說的是,我的追尋不可能像故事裡女王的追尋,她的答案並不是我的答案。我的閱讀之旅,風塵僕僕的我,還在路上。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讀勒卡雷《摯友》- 完結篇

終於看完了《摯友》。確實還有一些想要補充的地方。上次我是看到柏林圍牆倒下,冷戰結束,間諜們像是孟迪跟沙夏於是失業了。後半段故事的重點,是在他們倆重逢,時間點已經是現代,二十一世紀,在美英為首的聯盟出兵伊拉克、進行反恐戰爭之後。他們兩人各自經歷了更多的顛沛流離,直到有一天,沙夏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來找孟迪,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看起來可以令他們兩人名利雙收,甚至可能可以實現理想,那麼樣完美的大好機會,事實上好得如夢似幻,好得簡直不像是真的!勒卡雷用了半本書的篇幅來描述這個「機會」,將它的進展娓娓道來。看到最後,故事結束,才終於知道作者勒卡雷想傳達的訊息。對於沒看過這本書的朋友而言,我這樣不知道算不算洩密?朋友,最後讀到艾摩利突然來拜訪孟迪,然後對孟迪說了一段話,請注意他所說的話,他的話,基本上,總結了這整部小說想要傳達的意念。而艾摩利還不是主角呢。而且那段話的微言大義跟「摯友」沒啥關係。除非把它們引申解讀為美國跟英國這一對「盟友」,那樣的話,可能會多一些隱涉的趣味。

艾摩利的話,就小說的故事而言,很淺顯,他只是告訴孟迪兩方立場相對的人馬,一個是恐怖組織,另一邊是反恐部隊,其實可能是「同一個馬廄裡放出來的兩匹馬」(一體兩面?),小心不要成為兩方交火下的炮灰。一體兩面這個說法,令我想起之前聽過關於電腦病毒及防毒軟體的看法。之前就有人說,製造防毒軟體的公司,有沒有可能其實是在暗地裡不斷提供更多電腦病毒?畢竟沒有電腦病毒,也就沒有防毒軟體生存的空間了。這一類「陰謀論」的論調當然聽起來滿令人不舒服。但是就是有這樣的說法存在。

但是,小說卻不只是這樣。不只是來問問我們讀者,恐怖跟反恐兩股力量其實相依相存?另外,它也要我們不妨想想自由主義如果混上了經濟利益、資本主義、或者其它東西會是怎樣?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分辨出來,然後讓行善得到善美的結果而不是最後只好用「必要之惡」來作解釋(因為犧牲了一些人)?難道不是嗎,自由主義,光聽起來就很讚,甚至不用進一步瞭解,也不需旁人說明。自由,光這兩個字,就無價。不是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嗎?說到這個,我不由得想岔開話題一下,想想也滿奇怪,為什麼老是一堆人想要「為了你好,我要你改掉某些習慣」?不是都說若為自由故,愛情也可拋、生命也可拋了嗎?為什麼大家還是會覺得對方會「為了愛情,為了我,而改變」?不過我的意思也不是說天下烏鴉一般黑啦,偶而也是會有基因突變的,碰到那種狀況;對方竟然為了你而作出改變的時候,請瞭解那有多罕見,請將之視為中彩券頭奬般處理。

回到原來的話題,自由主義。所以,舉著自由主義的大旗,我要確保自由的價值能在我們的國土永恒,或者,我要幫助你們讓你們也能活在自由的空氣中。那麼,我當然是正義之師!任何想要破壞,甚至只是威脅到我們自由的基礎的人、團體,那當然應該被勦除、被殲滅。沒錯!無誤!可是,我只是說可是,可是,經濟利益呢,資本主義呢,如果混在自由主義這大旗底下,那會是什麼情況呢?有沒有可能造成不平等?有沒有剝削的可能?另外一種狀況。如果自由民主這樣的大旗是以強勢的態度、剷平異議的態度,來推進,那又是什麼情況呢?換個方式說,如果自由民主夾帶這樣子的附帶品,那麼就算是自由民主這樣崇高的價值也會被玷汚!

我並不是同情恐怖主義。我反對「為了更崇高的目標就可以犠牲任何即使是一條生命」這一種價值觀。所以恐怖主義是我沒有可能支持或同情的。我的困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我們認為是對的觀念,那些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為了自由民主,保衛自由民主,宣揚自由民主,強勢把它推行到不同的文化去,這樣的作法,有沒有可能,幾百年後回來看,會覺得其實太暴力了?看看歷史,當初歐美國家到處開發殖民地的時候,如果是站在當時歐美他們的角度,在當時看來會有錯嗎?要爭取國家的最大利益呀,要推升經濟呀,這樣有錯嗎?那些異族人士,他們都「未開化」啊、不文明、髒亂不衛生啊,不是嗎?當時跟著船堅礮利一起來的,也有很多傳教士,他們難道不是帶著文明開化的善意嗎?可是,可是,今天我們知道那種擴張主義是不對的,那樣是邪惡的帝國主義,那種歧視跟偏見也是不智的。那麼我們今天的時代潮流,高舉自由民主的大旗,揮舞它期待風行草偃,這樣子的作法,幾百年後仍然會是正確的嗎?

其實這話也不是我在說的。專家學者已經在預言新時代將會走向多元化,現在已經不是雙元對立的,現在比較像是單極的,就是自由民主制度(歐美文明)這一單極,但是未來是會走向多元的,其它不同的社會文明、政治制度,像是中國、像是印度、像是伊斯蘭文化,他們會更加茁壯,整個世界文明將會是多足並立的狀況。


回到小說。整部小說,就情節而言,坦白講,不夠撲朔迷離,也不夠緊張刺激,也還不夠高潮起伏。也沒有火辣香豔,像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的 007 故事那種畫面。不過,它倒是扯到夠多「主義」,扯到後冷戰時代,扯到反恐行動。這部小說當然不是國際關係的教材,不過它卻是閒扯國際關係的小說。雖然它沒有破口大罵美國和英國的反恐戰爭,但是其實也已經夠直接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讀者沒有義務全盤接受作者的論點,但是,作者的論點,如前面所說,倒是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考,即使可能只是一個思考的起點。


至於原來的書名,Absolute Friends,絕對的朋友,而不是用 Best Friends 最好的朋友,有沒有其它用意?朋友,我還是想洩密。那是因為,書裡面這一對朋友的友情,無關乎損友、益友這種考量。這本書也不是在討論背叛利用或者是忠肝義膽這方面的價值觀,它用 Absolute Friends,因為它只是在描述「一起生一起死」這樣的行為、這樣的結果。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讀勒卡雷《摯友》

正在讀的書,勒卡雷的《摯友》。

這是不久前在整理時,從已經出現霉斑的書堆中搶救出來的、尚未讀過的一本書。買了很久了,卻一直沒空去讀它。也就是說連翻都沒翻過,但是竟然已經長出霉斑!是的,寒舍真的是很潮溼。如果是大文豪,住家潮溼這種遭遇,由於反差之大,反而有助於激發感觸寫出曠世名作像是《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但是像我們平凡上班族,呃,只是在說我,只能乖乖多擺幾桶除溼桶。話說霉斑都長出來了還沒翻過,像什麼話!所以這本書的優先權馬上提昇;所以現在正在閱讀進行中。

這是一本間諜小說。我不懂也沒看過間諜小說,而據說勒卡雷的間諜小說是寫的叫好又叫座的,所以,當初才會買下這本書。但是他寫了那麼多本,為什麼我挑的是這本做為嘗試,我實在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是因為書名?呃這種書名通常給人的猜測是,要不是在講肝膽相照之「士為知己者死」,要不就是在講背叛與反目成仇。似乎暗示缺乏驚喜的可能。那麼是因為故事梗概?還是有名人加持?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在閱讀的過程不時的浮現這個問題。基本上,讀了一半了,所以我可以確定這本書不是我的菜!嗯,讀的滿辛苦的。每隔一陣子,就會再翻一次書皮上的介紹詞,像是「當一個人的好心變成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時,會發生什麼事?《摯友》敍述一段跨越56年的友誼,一個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殘酷故事」,或是「沒有一個讀者不會被這本作品中的睿智與熱情所感動」,或者是「勒卡雷近年來最好的作品」等等,再次強化確認自己把它讀下去的信念。目前讀了二分之一,書皮跟書皮摺頁的作者和譯者介紹和系列作品則翻看了無數次。後來我終於知道當初為什麼挑這本起手了。因為這是該出版社出的勒卡雷中譯本的第一本。我當初一定是想要從頭開始。

其實《摯友》不只是一本間諜小說。它充滿了各種「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納粹主義、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虛無主義,左派、右派、性解放、嗑藥、嬉皮、鄉愁、愛情的苦澀、隨波逐流、誤打誤撞、亂七八糟--我不是說它亂七八糟,我是在說我自己頭腦的狀態。就是這樣,所以才會難讀!我還不知道沙夏跟泰迪這一對朋友接著會如何發展。有看過算是肝膽相照的情節,後來會不會有陷害、背叛、相互利用這一類的情節,還不知道。因為我才看一半,不是故意假裝神秘。

儘管我說得一付沒什麼趣味的樣子,而且我只讀了一半而已,但是,它確實寫的不錯。我也一直在想、愈來愈好奇,勒卡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書裡面的描述,不管是想法、感受、思考、場景描寫、某些細節--對了,就是細節,他總是能帶上一些細節,讓你不由得認為他本人要不是那麼經歷過,要不就是聽親身經歷過的人說過。要不然,他是怎麼能編造的出來?編造得出來,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前面這一大段的意思似乎是在說他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事實上我原本也是這麼寫的。但是,我現在才知道,「很有說服力」跟「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是不太一樣。「很有說服力」的意思其實是說,你相信他的描述,雖然你覺得它就像是真的,但是你知道它只是一個故事。而「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意謂著,你其實無法分辨他所描寫的真偽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我對各種大小主義從來就不熟,三民主義當年也是唏嚦嘩啦唸到快要掉眼淚,每次我以為這次終於要答對了結果都不太對... 喔,還有,我對間諜這個行業也不熟,什麼間諜、反間諜、雙面間諜,這些名詞都讓我有頭昏腦脹的反應。或者,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但是,但是,再說一次,我還是覺得他寫的不錯!沒錯,我剛剛才破解了一個認為他寫的不錯的原因,那現在是?什麼情況?新事證!沒錯,就是「新事證」!他的理想主義跟虛無主義,我認為,寫的非常好!我現在才想到,讀了一半這本小說,令我的人生第一次想到以下這個問題,一個對人類社會懷抱崇高理想--非常崇高的理想--的年輕人,到底能怎麼做?到底能做什麼?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虛無了。無能實現的理想,請問,跟虛無的界線在哪裡?理想跟虛無,原來這麼接近!原來,幾乎,只有一線之隔

說到對社會的崇高理想,其實我不由得想到當年的學運、野百合世代,看看那些人現在又如何?都到哪兒去了?如果你想要改變社會,或者你就必須要去當個政治人物,直接實現你的想法,然而那並不容易。就算真的給你機會了,你還得從頭到尾「不變質」,始終堅持你的理想。或者,你就是一直一直一直地在宣揚你的理想,像個傳教士那樣;恐怕還是永遠唱反調甚至搞破壞的「傳教士」!但是,這個,就很容易掉進虛無,「到底一直一直在鬼叫些什麼啊?」!你不能一輩子當個反對者。能嗎?

除了上述「新事證」,我想鼓掌叫好的,還有鄉愁。鄉愁真的是人類亙古、不變、追尋的,情感上的脆弱點。為什麼要加上「真的」,因為我無法再進一步說明了(:P)。鄉愁不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有這樣一個情節,當孟迪一無所有的時候,他想起了他童年的故鄉,於是開始他的返鄉之路、尋根之旅,雖然只是幾頁的篇輻,但是,我們看到鄉愁被引發、舖陳、最後撫平(至少是某種程度上)。鄉愁,在這裡變成了補充孟迪個性的小細節。雖然篇輻不多,也不百轉千迴,只是點到為止,但是讓孟迪這個人顯得更立體,更有血有肉,更有感情。而回過頭來說,讀者我,讀到了這段鄉愁,心中有些漣漪。不知讀者你,讀者你啊,你有沒有鄉愁呢?


以上是讀了半本《摯友》的簡單感想。整本讀完後,如果有更多想法,再來「續杯」。推不推荐?嗯!值得一讀。


附註:
1. 勒卡雷 (John le Carré) 是筆名。小傳請見維基百科。看了維基的介紹,我簡直想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讀過。
2. 《摯友》 的原書名是 "Absolute Friends"。覺得滿奇怪的,不用 "best" friends? 為何?也不知看完全書,是會發現有他的特殊涵意在,還是這根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3. 勒卡雷的個人網站有最新消息,還有他的自我介紹。他的自介很有意思,基本上回答了我的問題,真假難辨那個問題,「都是杜撰想像的嗎」那個問題,答案是:真的,是真的,是 真 的 全 部 都 是 假 的!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春節到了,春天也來了?

這幾天天氣好成這樣,簡直像春天。難道,搶在春節之前,春天已經提早到了嗎?那麼,春天適合聽什麼樣的音樂呢?在這樣一個(好像春天的)夜晚,適合聽什麼樣的音樂呢?《春江花月夜》如何?我說的不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那首樂府詩。我說的是這首曲子:



這首國樂演奏曲,很詩情畫意吧?好像可以看見碧波萬頃的江面上,映著温柔的月兒,漁歌唱晚,而江邊,花團錦簇,花香襲人。或者是在新春假期來聽應該也不錯,如果覺得那些敲鑼打鼓的音樂太過喧嚣;如果想聽點「恭禧,恭禧,恭禧你呀!恭禧,恭禧,恭禧你!」以外的歌的話。小時候我總是問我媽,「為什麼要唱『公雞公雞公雞你呀!公雞公雞公雞你!』,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下午在辦公室正被陽光曬得有點昏昏欲睡的時候,窗外突然傳來一陣鳥叫聲,一時之間真的令我以為春天到了。其實一如氣象局的預測,今晚開始就變天了,氣温也開始往下降,還會繼續往下降,降到老天爺說可以為止。嗯,又扯遠了。OK,鳥叫聲。我沒有公冶長的特異功能,不知道牠們在說些什麼,聽起來像是在唱歌,「春神來了怎知道?... 啦啦啦...」,這的確是一種可能,但是,牠們也可能是在吵架,「你給我站住!有種你別跑,呃,別『飛』!」,或者挑釁,「你要打我嗎?你想打我嗎?你打呀!你打呀!」之類的。也說不定是在哭訴,「你為什麼都不回電話給我?嗚嗚,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也不無可能。當然,不能排除是在做生命哲學的辯論,像是「到底贏球重要呢?還是賺翻比較重要?」這種深刻的思辯。因為我連鳥兒們的語氣也聽不出來,所以其實是無從猜想起,只能在這裡胡扯。

話說一開始以為是春天到了,聽著聽著我心裡卻浮現另外一個畫面,那是很久以前去過的一家店,好像是家餐廳,它的裝潢佈置得像是在雨林裡面,並不是很亮,因為有很多大樹,旁邊還有小瀑布及流水,背景音樂就放著雨林的情境音樂,各種蟲鳴鳥叫聲穿插在音樂當中。店名叫什麼?在哪裡(我只記得在美國)?跟哪些人一起去的?什麼時候去的?奇怪,我半點也想不起來。簡直像是夢境中的一景了(說不定就是!)。我要是錢多到沒地方花,那就來開一家這樣的店好了。畢竟去雨林旅行是何等「奢侈」的事呢!所謂「奢侈」,我指的不是錢喔,要花多少錢這我沒概念,我指的是,要有那樣的體力,例如遭遇鱷魚或者食人魚的時候可能要為生命而戰,又譬如瘴癘之氣,總不能一悶就倒吧。而且也不知道亞馬遜雨林裡的猴子會不會拿石頭丟人,像我們太魯閣的猴子,據花蓮縣長表示就會對遊客丟擲石塊(??)(雖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沒有這種事)

是說除了危險刺激,再想想 Discovery 頻道也說過雨林裡還有纒人惱人的蚊蚋跟小蟲,哼嗯,我想,亞馬遜雨林跟我之間的距離,不只是千里之遙,恐怕也是天壤之別啊。那麼,在練成鐵打的身體,和鋼鐵般的意志力之前,我還是聽雨林情境音樂過乾癮吧。啊,還有《春江花月夜》,啊還有「恭禧恭禧恭禧你呀!恭禧恭禧恭禧你!」!要過年囉!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最愛電影之八部遺珠

上個月寫了一篇我的15大電影(臉書串連),非常努力地出十五部我的最愛,始終有點遺憾,還有好多我喜愛的電影喔,超想分享的!所以,今天,就是今天,排除萬難再篩出幾部來:
  • 暗戀桃花源 (1992):不是舞台劇版喔,沒錯,是電影版!有金士傑、林青霞、李立群、丁乃箏等人,導演是賴聲川。其實就是所謂的原班人馬。我沒看過舞台劇版,無法相比。喜歡它是因為它的劇情安排,驚喜連連。它是很「舞台劇安排」的電影,簡直像是舞台劇的實況錄影,該不會就是吧?當時年紀小,不太留意這樣的細節。但是我還是喜歡它的整個劇情架構,戲裡、戲外、虛實交錯、古今交疊。甚至是兩組戲的人馬共用一個舞台排演互相干擾。應該也是一個隱喻。事實上,整部戲,處處都有隱喻的線索、暗示,引誘你的好奇心,鼓動你去想一想。很 有 趣!
    剛才搜尋一下,沒在觸電網找到資訊,卻在維基百科找到相關資料。看來我應該找機會去看舞台劇版才是。
  • 莎翁情史 Shakespear in Love (1998):哈!原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是這樣寫成的??太太太太有創意了啦!身為二十一世紀的觀眾,我們已經看過無數次的「世界末日」,不論是起因於慧星撞地球、大洪水、還是外星人入侵,我們也習慣了大恐龍活蹦亂跳、大猩猩踩平小汽車這種畫面,更別提木乃伊還可以死而復生,還可以上天下地變戲法!我是說,二十一世紀的觀眾,你以為他們會為自殺殉情這樣的題材哽咽流淚?別鬧了!所以,《莎翁情史》的結局裡沒有人死掉,只是「此情可待成追憶」。而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麼老梗的故事,經過這樣子重新包裝,果然輕鬆、有趣、簡直可信的多了!
  • 推手 (1992) (譯名:Pushing Hands):李安的電影,其實我還是喜歡他處理代溝,特別是代溝再乘上文化差異這樣的的題材。我也喜歡郎雄不疾不徐不慍不火的詮釋。李安的敍事手法,我個人覺得,最引人入勝之處就是不急不徐,看似沒有進展,卻處處意外發展,讓你在觀影的同時,饒富趣味。他另外一部《飲食男女》(1994)我也很喜歡。近期的作品,我反而看的不多,感覺也不太深刻。像是《綠巨人浩克》 Hulk (2003),《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2003),最近的《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uck (2009),我都沒看過。至於有些人看了《色戒》(2007) 還會掉眼淚(知道我說誰嗎?),這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他的下一部,Life of Pi,好像很有趣。
  • 東邪西毒 (1994):這是除了《臥虎藏龍》以外,另外一部把武俠拍出藝術美感的電影。但為何我選擇的不是《臥虎藏龍》,而是《東邪西毒》?簡單講就是《東邪西毒》的美術設計和視覺畫面比較得我的緣 :P 而且,特別的是,它的故事支離破碎,完全無從批評起;你不能說它沒有邏輯、你不能說它沒有首尾一貫、你不能說它太過簡單俗爛,人家它就是支離破碎,你都不知道要怎麼說明。重點是,儘管如此,它就是奇怪地。我想,如果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這部電影的話,它就是:!它就是處處有味!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我都還滿喜歡的,雖然不是每部都看過,看過也不是一定都喜歡,不過,像是他較早期的《重慶森林》、《阿飛正傳》,稍微近一點的《花樣年華》,我也都很喜歡。我在想,大概就是被他的豐富的圖像,或者有時是斑爛的色彩所炫惑了吧?還有就是一點頽廢、一些傭懶、一種漫不經心,那樣的調調。
    最近發現導演王家衛竟又重新剪輯,出了《東邪西毒終極版》。希望過年期間可以有機會欣賞。有空的話,也想看《2046》。
  • 關鍵報告 Minority Report (2002):這一部呢,主要是它所描繪的未來世界實在太酷了啦。何況又是阿湯哥耍帥之作。劇情也很緊張刺激,而且充滿懸疑的氣氛。所以我個人覺得是佳作。不過看完之後,就覺得有點小缺憾。這畢竟是一部高科技想像的電影,可是戲裡對於所謂 pre-crime 的偵測,卻全然依賴三個特異功能的靈媒,這就吊詭了嘛!算是在劇情上的小小缺失,缺乏了說服力。
  • BJ 單身日記 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這個故事基本上就是《傲慢與偏見》的現代改編。而我實在太愛那個故事,所以,我對它的喜愛,應該算是某種程度的《傲慢與偏見》的「光圈效應」。何況這是部浪漫喜劇。我個人本來對於這類電影就欠缺拒絕的能力。瑞妮齊薇格在這部戲裡也真的是夠搞笑到了極點!未上映之時,我在電影院看到它的預告,就已經笑到差點岔了氣呢!
  • 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 (1993):這部戲令人吃驚!它是在探討對於職業的終身奉獻嗎?就是說為你的專業奉獻了畢生精力,有一天白頭了,回想起來,到底是,「好豐富又有意義的一生」,還是「好大的缺憾」。而旁人的眼光呢;觀眾怎麼去看呢?是不得不對男主角的專業奉獻的精神感到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吧?雖然心裡可能也會想,「我也要像那樣嗎?」
  • 第六感生死緣 Meet Joe Black (1998):完完全全被 "Bill Parrish" 的風采給迷倒了啦!欸,好啦,Brad Pitt 也很帥,只不過,這樣說吧,戲裡面的邂逅,大概是這部電影的愛情戲裡唯一拍得精采的地方。其它實在還好。但是 Anthony Hopkins 真是把我嚇到了。他不是吃人的人魔嗎?怎麼能在這部戲裡完全脫胎換骨,變成這樣一個幾乎是完人似的老伯?!太太太佩服他的演技了。

以上,八部遺珠之憾,報告完畢。本來希望可以再列上十五部,至少十部,竟然擠不出來了。就這八部。其實我的心裡還浮現了好幾部電影,像是《衝擊效應 Crash》、《無間道》、《神鬼無間 The Departed》、《心靈角落 Magnolia》、《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美麗境界 Beautiful Mind》等等,這些要不是劇情張力十足,又或者是令人別有感觸,又或者是自成一格、風格獨具,他們都是很不錯、很精采的電影。只是我在這裡列上來的還是以我喜歡為最主要考量。至於什麼叫喜歡,這真的是沒道理可言了;同樣都是很好的兩部片子,我只喜歡其中一部,而非另一部。這有什麼辦法呢?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Thunderbird3 - 全功能收信軟體 + 超方便的 RSS 閱讀器

你用什麼軟體來收信呢?我指的是個人的 email 信箱,公司的 email 要看公司規定,大概沒什麼可以選擇的餘地。我想現在應該很多人使用 web mail,不管是 Yahoo 的信箱,還是 Gmail,還是 Hinet,還是 MSN 的 Hotmail。我個人目前是使用 Thunderbird 來收發 Gmail 的郵件。首要的原因是公務郵件可用 POP3/SMTP 來收發,但是沒有 web 版的介面,所以,對我而言,有一個收信軟體同時也可以收發公務及私人的信件,是比較理想的。何況,Thunderbird 提供了許多遠比 Windows Mail(舊版叫做 Outlook Express)更親善好用的功能!以下簡單地介紹 Thunderbird3 的功能,主要是針對我覺得特別的功能。

與 GMail 更好的整合

根據 GMail 的文件說明,IMAP 是他們推薦的收信通訊協定,而不是 POP3,原因請看這裡。我在這裡提到這一點,並不是說只有 Thunderbird 支援 IMAP,大多數的收信軟體,像是 Outlook Express 也有支援,在此提到,只是想提醒您在 Thunderbird 裡設定 GMail 的帳號時,不要採用 POP3,採用 IMAP。詳細的設定步驟,一樣,在 GMail 有詳細的說明
Thunderbird3 的特點是,我現在才要講到重點,「褶疊主題」,就是同一主題的郵件會被串聯起來,就像在 GMail 的 web 頁面上那樣。此外,所謂更好的整合,是指 Thunderbird3 現在針對 GMail 帳號,它也使用那些特殊資料夾,像是「所有郵件」、「寄件備份」、和「垃圾郵件」等。

Lightning

Lightning 是一個附加元件,有在用 Firefox 或者是 Chrome 瀏覽器的朋友,對於附加元件的用法及好處,一定很清楚。Lightning 是我當初會決定使用 Thunderbird 做為收信軟體的最主要原因。它就是一個提供了行事曆及待辦事項的附件。有了這個附件,基本上 MS Outlook 能做的,Thunderbird 都做得到。嚴格說起來有一件事目前還做不到,那就是 Thunderbird 不支援 Exchange mail server,就這樣。至於 Outlook 裡還有一個記事本的功能,這個功能,雖然 Lightning 不支援,但是 Thunderbird 上也有附加元件可以做到。

值得一提的是,Lightning 可以直接讀取及寫入 Google Calendar。原來就已經在用 Google Calendar 的朋友,也就是說,Lightning 也可以等於就是一個桌面版的 Google Canlendar。另外,它當然也支援匯入及匯出,匯入接受的格式有 iCalendar (*.ics) 和 Outlook 逗號分隔 (*.csv)。所以你可以把 Outlook 或者是 Apple iCal 的行事曆匯進來。

Lightning 目前最新版 1.0b1 的唯一缺點,就是目前尚未有繁中的介面,只能用簡中。

RSS 閱讀器

這個是意外的驚喜,Thunderbird 它也是一個 RSS 閱讀器!這個功能,我還沒有在其它的收信軟體看過。所以,不管是新聞來源,或者是你喜歡閱覽的部落格,甚至任何網站,只要它們有提供 RSS 訂閱(幾乎都有),甚至是 Facebook 也有,你都可以把 RSS 訂閱的連結加進 Thunderbird。它的顯示,在 Thunderbird 上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信件資料夾,而閱讀介面,就跟一般的電子郵件無異!是不是很方便?其實之前我試過用 Firefox 的即時書籤,也試過用 Google Reader 來讀取 RSS 訂閱,其中,後者需要開啓 Google Reader 的網頁並登入,前者只要 Firefox 有開著,只要點一下按鈕算是很方便,只是當訂閱的項目很多的時候,工具列就變得太過龐大了,也就變得不方便了。而 Thunderbird,基本上,我們都很習慣把收信軟體保持開啓的狀態,用它來閱讀 RSS 訂閱,自然是最方便的方式,上述的兩個問題都可以被解決。

下圖是我的 RSS 訂閱,在 Thunderbird 裡看起就是這樣,在左手邊 GMail 帳號的上方:


其中,括號裡的數字就是未讀取的項目數。至於藍色跟黑色字分別代表的意義,藍色的意思是,該資料夾裡,自從你上次點開來看之後,又有更新的項目進來了。所以,黑色粗體的資料夾裡,則是有未閱讀的項目,但是你已經有打開過該資料夾(只是你並沒有閱讀內容)。這個顏色的區分設計,也適用於其它郵件帳號的資料夾。倒是相當貼心的小功能,讓你一眼看出哪裡還有你不知道的項目。

另外,順便一提,上圖的右手邊的行事曆就是裝了前面提到的 Lightning 之後 Thunderbird 的樣子。當然,你可以分別打開行事曆或者是待辦事項,查看完整的檢視。這裡顯示的只是一個總覽而已。

Personas

這個跟 Firefox 的附加元件 Personas 是同一個,也就是說,Thunderbird 現在也可以套用各式各樣的版面設計了。坦白講,套用不同的版面設計,我自己在未使用前,並不覺得有那個必要,但是(最早是 Firefox 有這個附件),使用之後,便覺得不可或缺了,至少,是不願意再切換回原來單調的版面設計。最新版的 Firefox 3.6 已經把 Personas 變成是內建了。Thunderbird 從目前這個版本,也就是 3.0 之後,也支援這個附件的功能(但還不是內建)。這個只能算是介面上的賞心悅目,倒是與功能無關。

值得一提的是,Personas 裡面的版面設計,是從 Get Personas 來的,那是一個公開上傳及下載的平台,有點類似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任何人都可以上傳他/她的設計,供大眾下載,不過沒有付費機制就是了。設計師恐怕目前只能當它是宣傳自己的平台。但這樣也不錯啊。

分頁讀信

現在所有的瀏覽器包括 IE 也都支援用分頁來開啓網頁了,分頁讀信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用分頁來開啓郵件。這個功能,坦白講,我並沒有太多感覺,例如便利性的提昇,或者是效能的提昇。就是覺得酷而已。目前是這樣。

附加檔案遺漏提醒

你有沒有信件寄出後才想起來忘了貼上附加檔案的經驗呢?或者是收到朋友/同事回信問你附件在哪裡的狀況呢?Thunderbird 這個功能還滿可愛的,就是要幫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我在 email 裡寫上 "attachment" 或者是 "附件" 這個字,而且我並沒有加任何附加檔案的話,在郵件的下方狀態欄就會有一條提醒訊息:「找到一個附件關鍵字: 附件」,提醒你你還沒有附加檔案到郵件裡。很體貼吧?

功能強大的搜尋

OK,這一條功能事實上我自己還沒有感覺到,因為需要搜尋的機會不多,嗯,我是非常有組織;組織能力很好的人,我需要的資訊我都知道在哪裡(啊最好是啦!)。由於看到這個功能是 Thunderbird3 特別強調的加強功能,所以,不能免俗,呃其實是不能不鄉愿,也把它列上來了。

OK,接下來要講的話,就是真的一點也不鄉愿了,由於 GMail 的容量很大,號稱再也不需要刪信,我的 GMail 確實已經有幾千封信件了。所以,當我第一次在 Thunderbird 打開 GMail 資料夾的時候,喔!那可是,哦,等了好久好久啊!就是因為,它為了強大的搜尋功能,正在對我的信件做索引。唉。

結論

我個人非常喜歡 Thunderbird,儘管剛剛才小抱怨了一下一件小事。但是,整體而言,版面清爽,採用標準,與其它軟體的協調性很好,很穩定,擴充功能強大,這麼多優點,竟然還是 free!Thunderbird 真的是超讚的啦!

安裝資訊

既然看到這裡,你應該有想要安裝來試試看吧 :D
Thunderbird 3
支援作業系統:Windows, Mac OS X, Linux
正體中文版下載 (Windows 版) :Thunderbird - 以您為本的郵件體驗
其它作業系統/其它語言下載:http://www.mozillamessaging.com/en-US/thunderbird/all.html


附註:
1. Lightning 附加元件的更多資訊在這裡
2. Lightning 目前的版本 (1.0b1) 只能讀取 Google Calendar,如果需要寫入 Google Calendar(當然也要可以寫入啊),那麼你需要加裝一個附加元件 Provider for Google Calendar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O internet, addio! Addio?

昨天看到這樣的新聞:Excessive internet use linked to depression, research shows,重度網路使用者與憂鬱症的關係,是真的有關係。Leeds University 有一份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網路使用者,網路成癮者,的確比較多憂鬱症的情況。報告的摘要可以看這裡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份研究並不能斷定關係的「方向」,也就是說,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掛在網路上面,因此有憂鬱症的發生?還是說,是已經有憂鬱症了,所以容易網路成癮,花過多時間掛在網上?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過度的依賴網路,以網路上的互動代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這樣的行為的確是與心理上的異常,例如憂鬱或成癮症,有關。

大概是上癮了就容易憂鬱吧?特別是癮頭愈來愈大的話。我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網路成癮的跡象;我是不玩臉書上的遊戲(還在 ㄍ一ㄣ),但是有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推特噗浪和臉書等等一眾網路服務上,呵嗯,好像有。三不五時就會想看看朋友及網友的狀態,看看別人分享的文章、新聞、影片。不太清楚的東西,還會自動幫朋友請示孤狗大神並轉告!還有一堆 RSS 訂閱要讀,還有網誌要寫,還有一堆 email 要讀也要寫。我現在都找不出時間讀書了,一本書跟同事借了快兩個禮拜,我滿想看的一本書喔,只看了一章。像這種,的確有想要看,看的時候也的確有 enjoy 的書,最後都因為時間拖久,也就忘了。剛剛試著努力回想那些只看了幾頁的書,不勝惆悵!但是,書,還只是整個現象的冰山一角。還有過去習慣聽的一些 podcasts,尤其是最近這一陣子,已經都找不出時間來聽,而累積到一百多則了!這還是我已經退掉一些訂閱的結果!這麼說來,成癮,已經離我不遠了。再這麼下去,憂鬱,可能就要上身了!

所以,我要下推!關噗!登出臉書!呃臉書自殺就不必了。遠離網路!再會了網路,再會!
就像電影在關鍵時刻會有配樂,這時候,我的心中響起了威爾第《阿依達》裡的「再會了,大地!」(O terra, addio!)。Youtube 有耶,還是卡拉絲(Maria Callas)的版本唷:



VERDI O terra, addio (AIDA)
Maria Callas (Aida)
Richard Tucker (Radames)
Direttore Tullio Serafin

欸,是說,真的要告別網路了嗎?啊... 呃... 嗯... 起碼暫別個幾小時,應該,還,辦得到吧?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射鵰英雄傳》

《倚天屠龍記》,是我的第一部金庸小說。第二部是《射鵰英雄傳》。我最喜歡《射鵰》裡面,郭靖跟黃蓉兩小無猜的愛情,很「童話」。好像很多人會覺得《神鵰俠侶》裡,小龍女跟楊過的愛情比較唯美、「情比石堅」(這句成語這樣對嗎?還是「情比金堅」?)也是。但是,他們倆人的愛情我覺得是等待的愛情;故事裡有好大部份他們倆人是分開的,一直在尋找對方。這樣很美嗎?呃,也許吧?對某些人而言,也許朝夕相對反而帶來磨擦與痛苦吧 :p

除了兩小無猜童話般的愛情以外,《射鵰》也穿插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也是金庸作品的一個特色,而我也喜歡看他這些歷史「假想」。然後還不只是這樣,例如,書裡面有一段是成吉思汗在臨終前,跟郭靖的對話,成吉思汗豪氣萬千問郭靖,自己東征西討一輩子,所征服的領土是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是郭靖想起來一路隨軍所看到的戰爭的慘烈殘忍,卻問成吉思汗,可是一個人死後能佔多大的地呢?(對啊,一個人死後能佔多大的地呢?你成吉思汗征服大半天下又怎樣呢?)這一段的描寫很令我感動。這就是金庸之所以為金庸。一部小說,有精采的故事,很好。如果能傳達出作者的真情,也很好。像是另外一段,黃蓉得知郭靖與華箏公主已被大汗許婚,所以她與郭靖的相處分別在即,然後,他們碰上下大雨,於是一路奔跑著找地方躲雨,然後黃蓉突然不跑了,她說這裡下大雨,前面也下大雨,明知前面也是雨,為什麼還要拚命往前跑?兩人於是放下腳步慢慢走,任憑雨水浠瀝嘩啦打在身上。此時,兩人的心裡面大概也是浠瀝嘩啦了吧?情跟景都是慘到了極點,令人難受。

除了真情以外,如果能觸動人的內心、啓發讀者思索人生的意義,那更好!我是說「啓發」,作者並不一定需要直接告訴我們他覺得價值觀應該是怎樣。大汗跟郭靖的那一段對話,就是「萬世武功」跟「一將功成萬骨枯」兩種價值觀的對比。成吉思汗建立的橫跨亞洲歐洲的大帝國確實在歷史上是難能比擬或突破的功業。呃,歷史課本是這麼說的。如果帝國統一了,自然它轄下的地區就不會再有征戰和殺剹。不過,帝國內部呢,如果帝王是殘忍的,不以民為心(現代話大概就是「不重視人權」這個意思),或者它制度是有問題的,會造成社會不公、強凌弱、眾暴寡、有錢人欺壓窮人,那麼這樣的大帝國還是血腥的。但如果這個大帝國是像唐朝、或者漢朝,那樣的民生富裕、歌舞昇平的大帝國,那麼帝國建立之初所犧牲的生命、所殺的人、所流的血,就會被視為是不可避免之惡吧?

話說回來,這倒不是我們日常生活需要面臨的善惡考量、人生意義。奇怪,我是怎麼扯到這裡來的?喔,對了,華視的八點檔,上星期剛演完《倚天屠龍記》,這個禮拜開始播的是《笑傲江湖》。前不久,又聽聞遠流要出「金庸機」的新聞。這一陣子,好「金庸」啊。我其實只是湊個熱鬧!:D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一日之計在於晨!」之晨間日記

從上個禮拜開始,我也寫起「晨間日記」了!

前陣子在 Twitter 上看到「晨間日記」的分享,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接著發現有專書在介紹,看了以後,決心一試。它的形式是九宮格,每一格分別代表你所關注的人生面向,例如工作、家庭、朋友、財務等。其實你只需要選擇八種面向,因為有一格是基本資料,像是日期天氣等等。如果想不出來有哪些面向想關注,那麼書裡面有建議,而且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不少人分享的日記格式,都可以提供參考。

另外一個特色,這個日記寫作的時間,不是一般習慣的晚上腄覺前,而是在早晨起床後。也就是說,其實這個日記比較多着重於計劃的部份,相對少一點反省的成份。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如何,我自己的情況是,只有在工作上才會做「計劃」。個人的生活,如果有什麼想法,多半只是隨手寫在某個地方。而跟日期有關的,則會記錄到「行事曆」去。我的行事曆最早以前是用 MS Outlook,後來用 Apple 的 iCal,現在用 Thunderbird 裡的附加元件 Lightning。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很統一的地方來記錄所有我想關注、我覺得重要的事情。至於計劃,並不是說自己沒有計劃,但是嚴格說起來,其實我有的,多半只是一些「想法」,或者是比較長期的「期望」。仔細反省起來,從踏入職場開始工作以來,我的生活其實是繞著工作打轉的。(這麼想起來有點悲哀,應該要趕緊迷途知返!)所以,當我看到晨間日記這個方法,我真心覺得會是一個不錯的「手段」,幫助自己管理生活。每一天都是以晨間日記開始,檢視一下目前的狀態,在三分鐘以內的時間規劃一下今天的方向。九宮格可以提醒自己每天都關注到生活的各個面向,不要只專注在某些面。這方法實在是滿實際又周到的。

當然,這只是「手段」。至於長期的目標,還是應該要事先清楚地規劃及記錄下來。然後利用晨間日記幫助自己每天檢視當前進度,和跟著調整規劃。

前面所說的專書,就是這一本:Findbook > 商品簡介 > 晨間日記の奇蹟(暢銷10萬冊典藏紀念版)-全球觀點14

我的格式,是參考了本書提供的範例之後,再做修改。如圖所示。


寫到這裡,本來準備下標題了,突然想起小學生時代,老師常講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哇呀!原來,「一日之計在於晨」,具體來講,就是這個意思啊!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150 位朋友?那是人類的極限啊!

好久沒有使用 MSN Messenger 了。覺得霸著人家的電腦畫面嘰嘰喳喳說個沒停;或者霸著人家的時間非得跟我一問一答,實在霸道。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由於看不見對方,如果對方突然有事離開電腦畫面前,例如接電話,突然沒了反應,萬一又是重要的問題急需對方的答覆,這個時候就會備感焦慮了。還有,看著朋友上線了的訊息,有時會有點困惑,是打招呼好呢?不打招呼好呢?反之亦然,看到某些朋友的招呼,有時也有同樣的疑惑。

臉書,推持,或者噗浪,就不一樣。基本上就當我是自言自語吧,你不需要理我,如果我所說的,你沒有興趣的話。如果你有興趣,非常歡迎你回應。這樣的態度,相較之下,是不是客氣多了?自然深得我心,像我這樣總是為人着想的人,呃...啊... 好吧(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其實是內向、不善於與人交際的人。

說到與人交際應酬,有些人真的是長袖善舞,令人羨慕。有些朋友在臉書上面的朋友數可以達到幾百人,令人咋舌,喔,不,是令,我,咋舌。前幾天,看到一則報導,OMG: brains can't handle all our Facebook friends。大意是說,根據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 Robin Dunbar 在 1990 年代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受限於新大腦皮質的大小,因此能夠處理的「有意義」的社交圈,最多大約就是 150 位朋友。這個理論因此名為“Dunbar's number”。最近,Dunbar 教授將他的研究擴展到了近來很夯的社交網路平台,Facebook,觀察這種具有網路無遠弗屆特性的社交平台,是否可以幫助人們突破 150 這個限制。初步的研究結果卻顯示為仍與之前的研究一致。也就是說,雖然很多人在 Facebook 上可以擁有好幾百位朋友,甚至是幾千位朋友,可是從網路流量來觀察他們之間彼此的交流,卻發現事實上能夠密切維繫的社交圈,還是在 150 位朋友左右。沒錯!就是 150,不論這個人是如何地善於交際!

關於 "Dunbar's number"(鄧巴係數),也可以參考這一篇,這是華視新聞的報導:網路雖無國界 人際社交圈還是一樣小 鄧巴係數:最多150人。它對於「鄧巴係數」的來龍去脈解說更加詳細,值得一讀。

據說 Dunbar 教授在今年稍後會公布完整的報告。但就初步的這個研究結果,150 這個「天險」,聽起來就很耐人尋味。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衝著這樣的結論,偏偏要來試試如何突破?我是說,比方我就設定自己挑戰例如 200 人好了,然後將 200 分為五組,每一組四十人,然後我就每天挑三組與他們密切互動,可能要用程式控制一下,不要有哪一組被漏掉太久。這樣的話,是不是就算是突破了?好吧,這樣就與這個研究的前題不合。其實我只是在想,如果 Facebook 這種交友方式(沒有在實際生活中面對面接觸過)普及到可以代替某部份的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到了那一天(我相信會有那一天),人類應該可以突破 150 這個限制吧?畢竟,演化論是這麼說的嘛,環境變遷,產生變異,最後,適者生存。


再看一次這個數字,150,嗯,聽起來,好 小 啊(我的話當然是不知還要再打幾折下去)。但這才是真正的社交圈,什麼 300、500、1500、5000!那些都只是表面數字啊 啊 啊...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蕃茄鐘工作法」的工具

上個星期,看到異塵行者寫的這篇文章:Keep Focused 保持25分鐘專注力的 Pomodoro 工作法小工具 | 電腦玩物,介紹「蕃茄鐘工作法」,覺得很有意思。它的理論根據,乃是將大工作分割為數個小工作,以便一一擊破。而這個工作法最主要的技巧,就是提昇專注力,專心致志。所以,我也照著使用文章中介紹的免費軟體,試著管理一下自己的工作專注度。試了幾個工作回合之後,發現這個工作法還可以提昇自己在預估工作所需時間的精確度。過去自己在估計工作時間時,最小的單位也只到小時,但是「蕃茄工作法」的每一個工作回合只有 25 分鐘。因此也可以說,使用這個工作法也可以幫助自己將來在預估工時的時候,將精確度從「小時」提昇到「25 分鐘」!是不是很有趣?

「蕃茄鐘工作法」的細節,請參閱異塵行者的文章,也就是前段裡提到的連結。或者,更詳細的內容,一如異塵行者所說,還可以參考 Pomodoro Technique&trade 網站。

既然打算好好地利用這個工作法,便在意起它的操作介面來了。又看到異塵行者接著介紹的另一樣工具 ChromoDoro 在Google瀏覽器使用番茄鐘工作法管理上網時間 | 電腦玩物,也就是掛在 Chrome 瀏覽器上的附加元件,ChromoDoro,操作介面果然是美多了。只是問題是我並不常用 Chrome 上網,所以,除了要特別開個 Chrome 來作計時,而且時間到的提醒也有可能被其它應用程式蓋住。這對我而言,似乎不是那麼合用。因此我自己也試著去 Google 一下網路上是否還有其它類似的工具,或是 Firefox 附件也很好,因為我習慣用 Firefox 上網工作。結果找到兩個小程式,它們都是獨立的應用程式,而不是瀏覽器的外掛。以下簡單報告一下我的使用心得。


Pomodoro Timer

V1.1_Release
下載點:Downloads - pomodorotimer - Project Hosting on Google Code

這個小程式不需安裝。下載壓縮檔後解壓縮,會出現兩支檔案,直接點 PomodoroTimerMerged.exe 就可以使用了。另外一支檔案,PomodoroTimerMerged.exe.config,是設定檔。

這個介面稍稍美一點,但是也只有計時的功能。它有三種計時:工作回合(25 分鐘),休息回合(5 分鐘),及工作組的休息回合(20 分鐘)。三種計時的時間都可以自行修改。只要修改設定檔即可。以任何文字編輯器打開後直接修改即可。

它的操作介面是在系統列上。還滿清楚的,只要移動滑鼠遊標到圖示上,然後按一下滑鼠右鍵,就可以看到目前的讀秒。

缺點:跟 ChromoDoro 一樣,都沒有記錄待辦事項的功能。另外,如果想知道目前的倒數時間,手續比較麻煩,如前面敍述的。還有這個是 Windows 程式。我自己在 WinXP 和 Vista 上都可以順利使用。

優點:最大的優點是提醒非常醒目,直接跳訊息視窗出來,不用擔心沒注意到。此外,它也同時會在系統列上的小圖示旁跳一個訊息。如左圖所示。


Focus Booster

下載點:http://www.focusboosterapp.com/

這個是 Adobe Air 的程式,所以你還需要有 Adobe Air 先裝好。沒有的話,可以去 Adobe 官網下載。安裝完後,就像一般程式一樣,直接點程式捷徑就可以使用了。

它的介面是我目前看到最豪華的。功能目前只有計時。當按下開始計時的按鈕後,它就從 25 分開始倒數,時間結束時,發出警鈴聲提醒,接著它會繼續倒數 5 分鐘,代表休息時間。時間結束時,一樣以警鈴提醒,然後就算是結束了這一個回合,計時器停止。工作時間及休息時間的長度,也一樣都可以手動調整,設定畫面一樣是美美的,又直覺好用。還可以設定聲音。

說到介面豪華,就不能忽略,它的倒數工作時間,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少而改變顏色。

缺點:這個軟體最主要的缺點,我認為是提醒不夠清楚,它只有靠警鈴聲。對於習慣調小音量甚至關掉電腦音效的人而言,一不小心,就會忘記時間了。另外,在程式啓動時,它都會要去連上網路,這一點令我覺得有點奇怪。當然,如果不介意的話,這些也不能算是缺點。主要還是看個人的使用習慣。

優點:除了前面說的,介面豪華以外,由於它是 Adobe Air 的應用,所以它可以跨平台,支援 Windows、MacOS X 和 Linux。另外,從它的官網看來,它已經有在考慮加進記錄待辦事項的功能,也可能會加上網路分享。看起來是一個有被積極維護的小軟體,未來的新功能也值得期待。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STARDUST

Stardust,星塵是也。電影嗎?
呃,我還沒機會看這一部電影。

天文學?還是行星科學的辭彙嗎?像是這張圖 Pleiades and Stardust
噢,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這樣的圖片,確實令我心嚮往之,也想要憑虛御空。更多精采的天文照,可以前往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的網站,上頭有一個 APOD(每日一圖)。或者,你可以看一下這個,這是它的典藏清單,可以一覽所有的圖片。

但是我想說的 "Stardust" 是作為爵士經典之一的那一首歌。它的作曲者是 Hoagy Carmichael,作詞者是 Mitchell Parish。它是這樣的備受喜愛,以致於在維基百科上面也有相當豐富的介紹。大家可能比較知道的是納金高 Nat King Cole 演唱的版本。喜歡村上春樹的朋友,應該跟 Nat King Cole 這名字挺熟。最近的話,麥可布雷 Michael Bublé 的最新專輯 Crazy Love,裡面也收錄了這首歌。

我自己手上的 CD 版本是「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的原聲帶裡,收錄的 Nat King Cole 的版本。這首歌的歌詞,美得... 根本就是一首詩!它委婉地道出對於已逝的往日情,無限的美麗回憶。我的試譯如下,希望它有保留到、有傳達出原本的詩意來。

星塵

薄暮時分,紫色的微光
悄悄越過我的心田
小星星爬上了天空,高高掛起
這情景總是使我想起,我們兩心分隔

你漫步晃進了小巷中,漸漸走遠
留給我一首永不佚失的曲子
我們的愛,有如過往星塵
有如詠嘆流逝歲月的樂曲

有時我也好奇為何我總是
幻想著一首歌曲,排遣寂寞的夜晚
那弦律佔據了我的暇想
帶我回到我們在一起的時光

那時我們剛墜入愛河
每一個吻 -- 滋養心靈的養分
但那已經是很久以前了
現在我的安慰
寄託在一首歌的星塵裡

而花園圍蘺的旁邊
當星光燦爛之時
你枕在我的臂彎
夜鶯輕訴牠的童話故事
在玫瑰綻放的天堂

雖然我的夢徒勞無功
但在我心深處,永遠縈懷
我的星塵旋律
愛情的餘韻,繞樑不絶


參考資料:
1. 歌詞原文,Google 一下很容易找到,就找 "Stardust lyrics" 就可以了。這邊就不囉唆了。
2. 如果想馬上欣賞音樂,Youtube 上面,可以找到許多位歌手演唱的版本來欣賞。前面所提的幾位都可以找到。另外,還有法蘭克辛納屈 Frank Sinatra,還有小亨利康尼克 Harry Connick, Jr.,他們各自的演唱,也都非常好聽。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我的15大電影(臉書串連)

前一陣子在 Facebook 上串連的我的15大電影,覺得很有趣。也把我在臉書上所列的,貼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基本上依據原來的遊戲規則,就是前15部出現在腦海裡的電影。因為我喜歡的電影很多,所以如果要我舉個一兩部,我會覺得太難取捨了。沒想到被這個串連遊戲一逼,竟能篩選出 15 部來!哈!
OK,以下清單順序無關喜好程度的排名:

  • 碧海藍天 The Big Blue (1988):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被男主角對大海的熱愛深深感動到,男主角那位演員沒有男配角(尚雷諾)那麼知名。我因為這部電影,對導演盧貝松留下深刻印象,後來發現只要他出品都是佳片,我也(幾乎)都喜歡。
  • 紅磨坊 Moulin Rouge! (2001):歌舞劇重生,加上拚貼藝術;視覺效果拚貼,配樂也拚貼,融合得這麼好,把再通俗簡單不過的故事包裝得驚喜連連。讚啦!
  • 駭客任務 The Matrix (1999):只限第一集,續集覺得還好。聲光效果太炫了。故事也不錯。基努李維好帥!
  • 英雄本色 Braveheart (1995):史詩般的格局,英雄美人的故事,誰人能比梅伯讚?
  •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2005):書是很久以前看的,後來 BBC 的迷你劇我看過一小部份,當時很驚艷它可以如此忠於原著。所以當電影版出現時,我心想,哇會不會太勇敢,能拍得比 BBC 好嗎?還得濃縮到 2 個小時左右?結論是:不得了!濃縮地真是巧妙。尤其導演運鏡的方式我覺得超讚的,超有流動感的。
  • 神鬼傳奇 The Mummy (1999):還是第一集最好看,這兩天電影台又再重播,雖然因為已經知道劇情,沒有當初看的時候的緊張感,不過還是覺得很好看。會列上這部電影的原因跟 Matrix 類似,他們都是既有聲光效果刺激又滿有高潮起伏的緊湊劇情。還有,布蘭登費雪也很帥。
  • 情定巴黎 French Kiss (1995): 我個人是認為比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西雅圖夜未眠 Sleepless in Seattle當哈利遇上莎莉 When Harry Met Sally等一系列女主角同樣都是梅格萊恩的同類型電影要再更可愛有趣的浪漫喜劇。它的原聲帶裡選了好幾首法國香頌,整體而言就是歡樂。
  • 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 (1940):經典中的經典!純粹的唯美浪漫,有如十八歲少女的情懷。女主角是費雯麗 (Vivien Leigh)。對很多人而言,可能對她更印象深刻會是在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裡的郝思嘉。
  • 羅馬假期 Roman Holiday (1953):經典中的經典!毋需贅言!這部電影也是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初試啼聲並且一鳴驚人之作。
  • 龍鳳配 Sabrina (1954):奧黛麗赫本版,不是福伯版。福伯很多電影也很讚,但他的新龍鳳配 Sabrina (1995) 令人遺憾。跟原作相比,除了從黑白變成彩色以外,沒有任何其它特出的地方。
  •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其實是催眠片,片長至少有3個半小時。但是我喜歡!前面的傲慢與偏見如果說是音樂上的 presto,那麼這部就是 adagio。勞倫斯 (T. E. Lawrence) 是真有其人。重點是:飾演勞倫斯的彼得奧圖 (Peter O'Toole),他的演出超有說服力,超有震撼力,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毅力... 啊,一時之間詞窮!
  •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歌舞劇。非常歡樂的片子。裡面的歌曲都很很很很好聽。這部戲也是超級經典。後來的麻雀變鳳凰 Pretty Woman (1990),有抄了裡面的一個橋段,就是在賽馬場那一段。應該算是向經典致敬吧 :)
  •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中文片名好像是偷龍轉鳳, 不太確定。其實是有點因為男女主角我都喜歡。故事是很可愛也是啦。這部戲裡可以看到原來奧黛麗赫本也可以粉搞笑。男主角是彼得奧圖。他依然持續在演出喔!最近的我比較有印象的是特洛伊:木馬屠城 Troy (2004)。真的是影壇長青樹。
  • 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非常非常沉重的反戰片。非常非常震撼的好片。可惜最後半小時提醒了我們這只是另一部好萊塢片...
  • 巨人 Giant (1956):我不太確定能說明為什麼喜歡這部片。這是我 "小時候" 看到的。那時的年紀看的電影喜歡就是喜歡;烙印下來了... 其實阿拉伯的勞倫斯也有點像是這樣 :p。好啦,我喜歡裡面的詹姆士迪恩 (James Dean) :)

傷腦筋,列出來的我喜愛的片子有差不多一半在我出生前!看來我有個老靈魂 :p
其實心裡面的名單還在嗒嗒嗒,嗒嗒嗒,有如印表機印個不停。改天再來列遺珠之憾。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嬌嬌女上司」精采在乎 new in town

前幾天看了一部影片,「New In Town」,中文片名是「嬌嬌女上司」。覺得還滿好笑的,因此滿喜歡的。但是看了一下 IMDB 上的評分竟然只有 5.4 分!IMDB 的評分我向來覺得還滿具有參考價值的。所以對於這部電影的分數竟然這麼「普通」有點驚訝。照我說,至少可以有 7 分啊!

其實它的劇情夠簡單,毫無意外,小鎮上的人們就一定要很純樸、雞犬相聞。故事是以女主角為主,會跟女主角配對的人也絲毫不令你意外;小亨利康尼克一出現,你就知道他們會在一起。然後,好萊塢片喜歡製造危機創造英雄/英雌,所以當然也要有拯救的任務,而且一定要成功。至於演員們的表現,瑞妮齊薇格在裡面的演出很多地方會令你想起「BJ 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就是迷糊的儍大姊個性。看來「在工作上精明幹練、但在生活上耍迷糊」並不那麼衝突。何況電影其實沒怎麼需要女主角去展現她的工作能力;沒有相關情節嘛。不過,不同於「BJ 單身日記」,她在這部戲裡不用扮醜,戲裡的服裝很不錯的喲。男主角小亨利康尼克在這裡呢,則一如常見的「第二性」(我的意思是指非主要角色的性別)只是顯示他就是陪襯,並沒有什麼可以讓他發揮得很突出的地方。其它的演員呢,我特別喜歡演秘書的 Siobhan Fallon,她講話的口音,不知道是否是刻意演出來的,粉口愛的啦!總之,戲裡面有不少笑點;這終究是一部浪漫喜劇,而我喜歡裡面的笑點。



會喜歡一部電影,或者小說,通常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因為你有相似的經驗,或者說是令你有同感。這部電影勾起了我的回憶。幾年前我也有類似的經驗,必須一個人背著幾大包行李到遠方去赴任。我從沒離家過,大學也在台北唸,第一次離家就到了美國西雅圖。人生地不熟,風土民情也不同,再加上語言也不太通,不開玩笑,工作上需要的用語大致沒問題,但是,生活上那就... 例如想要買衣架子,到了超市找不到去問店員,突然想起我不知道衣架子的英文怎麼說!想要買「戀」的咖啡奶油球,找不到、問店員,店員問我是要 "creamer" 嗎?我心裡想 "What the heck is creamer? 我又沒有要作蛋糕!" 總之,我在美國的期間,只好喝拿鐵,因為始終找不到奶油球。其實那一陣子我是很愛喝拿鐵的,所以事實上是喝得很開心。還有氣候上的不習慣,秋天剛開始大概十月吧,我已經穿起從台灣帶去的冬天的外套。因為太陽下山後大概就是攝氏十度多一點。沒錯,就是現在這裡的温度!到了十一月,厚!每天都好像是台灣的冬天而且是寒流來襲時!十二月的某一天夜裡,下班走出大樓去開車,天啊,天空竟然灑下了一把又一把的 "細鹽";啊呀,竟然下雪了!竟然,就,下雪了!還有還有,我到的時候是夏天,週末出去玩,奇怪,為什麼下午竟是如此地漫長,已經又餓又累了太陽就是不下山!原來西雅圖緯度高的關係,夏天要到九、十點太陽才會下山!OK,再說下去沒完沒了了。總之,就是那種「初到貴境」的新鮮感,一切都跟你所熟悉的不同;不知不覺間也鬧了一些笑話──噢,我是說發生了一些趣事。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很有趣、很美好,所以這部電影勾起的也就是美好而且有趣的回憶,我想,就是因為這樣令我格外喜歡這部電影吧。

可是如果要嚴肅地來看這部電影呢?工廠關閉,戲裡沒有陳述關閉的理由,是轉移到工資更便宜的地方設廠?還是生產過剩?如果是前者,那怎麼辦,提昇「產出」的價值?其實片裡就是這樣來解決關廠危機的;舊的產品已經不再受歡迎,那就開發新產品吧。可是如果是後者呢?過去幾十年是鼓勵消費的時代,由「過度消費」帶動了經濟繁榮,但是最近這幾年,金融危機過後,「保守消費」抬頭,「簡約生活」的風氣吹起,為了滿足過去「過度消費」的生產量,現在(或者不久的將來)就會變成「生產過剩」,屆時,不是裁減人力就是直接關廠。美國底特律為什麼蕭條?原因很多,但是我認為就算它可以做到比某些國家或地區更具有成本優勢好了,問題是汽車市場有沒有可能永遠那麼大?寄望中國或者印度市場?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是以私人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合理呢,還是大眾運輸系統合理?偏遠的鄉村又要如何富起來以至於家家戶戶可以買得起私人汽車?再者,中國或印度未必會順著過去美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路來走。還有,能源的問題恐怕也會帶來發展上的限制。好了,不管是第一個或第二個可能,第一個是已經在發生、繼續在發生的問題。第二個是開始在發生、也勢必會繼續發生的問題。雖然兩種可能的問題,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要議題,不過,看到小鎮上的人們,面臨就要失去工作的危機,我只是覺得並不是那麼遙遠、並不是那麼無關。

新年伊始,就要這麼悲觀嗎?其實我是這樣想的,不管未來如何,大勢所趨,通常勢不可擋。孔夫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還是趕緊找件自己樂在其中的事業吧。更厲害無敵的人是:不論做什麼事,都能樂在其中。可以樂在其中,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無論如何,就是一部電影。會讓你笑的電影。也不需去花什麼腦筋,除非你真的特別在意小鎮裡可能面臨失業的人們的感覺。期待浪漫的愛情嗎?呃,這部片裡的驚奇指數不高因此還好而已。我也給個評分好了,仿效 IMDB 的評分,我給它 7.5 分 :)

<<觸電網>>提供的資訊請點這裡
更多照片和資訊,請見它的英文官網:http://www.newintownmov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