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讀勒卡雷《摯友》

正在讀的書,勒卡雷的《摯友》。

這是不久前在整理時,從已經出現霉斑的書堆中搶救出來的、尚未讀過的一本書。買了很久了,卻一直沒空去讀它。也就是說連翻都沒翻過,但是竟然已經長出霉斑!是的,寒舍真的是很潮溼。如果是大文豪,住家潮溼這種遭遇,由於反差之大,反而有助於激發感觸寫出曠世名作像是《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但是像我們平凡上班族,呃,只是在說我,只能乖乖多擺幾桶除溼桶。話說霉斑都長出來了還沒翻過,像什麼話!所以這本書的優先權馬上提昇;所以現在正在閱讀進行中。

這是一本間諜小說。我不懂也沒看過間諜小說,而據說勒卡雷的間諜小說是寫的叫好又叫座的,所以,當初才會買下這本書。但是他寫了那麼多本,為什麼我挑的是這本做為嘗試,我實在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是因為書名?呃這種書名通常給人的猜測是,要不是在講肝膽相照之「士為知己者死」,要不就是在講背叛與反目成仇。似乎暗示缺乏驚喜的可能。那麼是因為故事梗概?還是有名人加持?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在閱讀的過程不時的浮現這個問題。基本上,讀了一半了,所以我可以確定這本書不是我的菜!嗯,讀的滿辛苦的。每隔一陣子,就會再翻一次書皮上的介紹詞,像是「當一個人的好心變成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時,會發生什麼事?《摯友》敍述一段跨越56年的友誼,一個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殘酷故事」,或是「沒有一個讀者不會被這本作品中的睿智與熱情所感動」,或者是「勒卡雷近年來最好的作品」等等,再次強化確認自己把它讀下去的信念。目前讀了二分之一,書皮跟書皮摺頁的作者和譯者介紹和系列作品則翻看了無數次。後來我終於知道當初為什麼挑這本起手了。因為這是該出版社出的勒卡雷中譯本的第一本。我當初一定是想要從頭開始。

其實《摯友》不只是一本間諜小說。它充滿了各種「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納粹主義、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虛無主義,左派、右派、性解放、嗑藥、嬉皮、鄉愁、愛情的苦澀、隨波逐流、誤打誤撞、亂七八糟--我不是說它亂七八糟,我是在說我自己頭腦的狀態。就是這樣,所以才會難讀!我還不知道沙夏跟泰迪這一對朋友接著會如何發展。有看過算是肝膽相照的情節,後來會不會有陷害、背叛、相互利用這一類的情節,還不知道。因為我才看一半,不是故意假裝神秘。

儘管我說得一付沒什麼趣味的樣子,而且我只讀了一半而已,但是,它確實寫的不錯。我也一直在想、愈來愈好奇,勒卡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書裡面的描述,不管是想法、感受、思考、場景描寫、某些細節--對了,就是細節,他總是能帶上一些細節,讓你不由得認為他本人要不是那麼經歷過,要不就是聽親身經歷過的人說過。要不然,他是怎麼能編造的出來?編造得出來,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前面這一大段的意思似乎是在說他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事實上我原本也是這麼寫的。但是,我現在才知道,「很有說服力」跟「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是不太一樣。「很有說服力」的意思其實是說,你相信他的描述,雖然你覺得它就像是真的,但是你知道它只是一個故事。而「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意謂著,你其實無法分辨他所描寫的真偽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我對各種大小主義從來就不熟,三民主義當年也是唏嚦嘩啦唸到快要掉眼淚,每次我以為這次終於要答對了結果都不太對... 喔,還有,我對間諜這個行業也不熟,什麼間諜、反間諜、雙面間諜,這些名詞都讓我有頭昏腦脹的反應。或者,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但是,但是,再說一次,我還是覺得他寫的不錯!沒錯,我剛剛才破解了一個認為他寫的不錯的原因,那現在是?什麼情況?新事證!沒錯,就是「新事證」!他的理想主義跟虛無主義,我認為,寫的非常好!我現在才想到,讀了一半這本小說,令我的人生第一次想到以下這個問題,一個對人類社會懷抱崇高理想--非常崇高的理想--的年輕人,到底能怎麼做?到底能做什麼?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虛無了。無能實現的理想,請問,跟虛無的界線在哪裡?理想跟虛無,原來這麼接近!原來,幾乎,只有一線之隔

說到對社會的崇高理想,其實我不由得想到當年的學運、野百合世代,看看那些人現在又如何?都到哪兒去了?如果你想要改變社會,或者你就必須要去當個政治人物,直接實現你的想法,然而那並不容易。就算真的給你機會了,你還得從頭到尾「不變質」,始終堅持你的理想。或者,你就是一直一直一直地在宣揚你的理想,像個傳教士那樣;恐怕還是永遠唱反調甚至搞破壞的「傳教士」!但是,這個,就很容易掉進虛無,「到底一直一直在鬼叫些什麼啊?」!你不能一輩子當個反對者。能嗎?

除了上述「新事證」,我想鼓掌叫好的,還有鄉愁。鄉愁真的是人類亙古、不變、追尋的,情感上的脆弱點。為什麼要加上「真的」,因為我無法再進一步說明了(:P)。鄉愁不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有這樣一個情節,當孟迪一無所有的時候,他想起了他童年的故鄉,於是開始他的返鄉之路、尋根之旅,雖然只是幾頁的篇輻,但是,我們看到鄉愁被引發、舖陳、最後撫平(至少是某種程度上)。鄉愁,在這裡變成了補充孟迪個性的小細節。雖然篇輻不多,也不百轉千迴,只是點到為止,但是讓孟迪這個人顯得更立體,更有血有肉,更有感情。而回過頭來說,讀者我,讀到了這段鄉愁,心中有些漣漪。不知讀者你,讀者你啊,你有沒有鄉愁呢?


以上是讀了半本《摯友》的簡單感想。整本讀完後,如果有更多想法,再來「續杯」。推不推荐?嗯!值得一讀。


附註:
1. 勒卡雷 (John le Carré) 是筆名。小傳請見維基百科。看了維基的介紹,我簡直想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讀過。
2. 《摯友》 的原書名是 "Absolute Friends"。覺得滿奇怪的,不用 "best" friends? 為何?也不知看完全書,是會發現有他的特殊涵意在,還是這根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3. 勒卡雷的個人網站有最新消息,還有他的自我介紹。他的自介很有意思,基本上回答了我的問題,真假難辨那個問題,「都是杜撰想像的嗎」那個問題,答案是:真的,是真的,是 真 的 全 部 都 是 假 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