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拉森的《龍紋身的女孩》

《龍紋身的女孩》,是千禧年系列的首部曲。作者是瑞典的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千禧年系列一共有三本。據猜測他原本應該是有意寫十本的,這樣的猜測是根據瑞典犯罪小說的慣例。但是寫完三本之後,他卻突然病故,非常令人遺憾。第二部是《玩火的女孩》。第三部的中文版預訂在今年四月上市。

這本小說,我覺得是推理小說和犯罪小說的綜合體。推理小說著重在案情分析。作者從故意打散的蛛絲馬跡中,把各個細節連貫起來,用條理分明、邏輯清楚的方式,說服讀者一個解謎的過程。犯罪小說,則著重在分析罪犯的心理,可能得追溯他的成長過程,也可能會訴諸心理異常,無論如何,重點在於描述罪犯的犯行本身。所以這類型的小說通常顯得晦暗,因為揭開、甚至細訴過多人性的黑暗與邪惡面。

說到人性,你相信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如果我沒記錯,老師當年陳述了兩方的理論,然後丟出這個問題,最後給了一個中庸的答案,那就是要看是從什麼角度來觀察人性,因為人性裡面同時有善也有惡。善惡雖是互斥的兩種性質,但卻可以同時存在一個人身上。角度不同的善惡應該是隨處可見。想想你最瞭解的家人,你一定知道我的意思。除了角度的問題,每個人善惡的成份比例也都大不相同。如果善用白色來代表,惡用黑色,那麼地球上的人,應該是深淺不一的灰色。而且,觀察的角度不同,顯現的灰色也不大一樣,就好像同樣是灰色在光線不足的地方看起來接近黑灰,但在陽光下又看起來像是淺灰。

我可以接受深淺各異的灰色。成長的過程不也就是包括學習「認知」、甚至於「欣賞」各式各樣的灰色?至少,不能接受的灰色,我也能夠試著去理解。至於連理解都不能夠的,那麼就試著別被它擾亂!要做到這些並不是那麼難,我覺得比較大的考驗是「無力感」,發現你其實改變不了什麼這種無力感。舉個例子,你知道如果某一個家人的性格裡,稍微有一點不一樣,其它家人的生活就會簡單些快樂些。可是,那只是「如果」,現實還是現實,這種無力感。話說回來,也許就是這樣子的無力感,所以人的生活才能精采刺激;有想望、有失望、有挫折、有克服,千變萬化、高潮起伏。

回到小說。這本小說裡面講的其實是黑色。不是灰色。小說裡面描述的罪行,應該說是「爆炸性」,並不算是在呈現人性的複雜度。但是,也可以說,算是某種程度地隱喻了人性的複雜性;就是因為人是這麼的複雜,所以再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仍然不能保護到所有人。故事的主角莎蘭德,我們的偵探,能解開懸案、伸張正義的女英雄,卻是那個社會福利完備的國家裡的邊緣人物。她有反社會的傾向,有使用暴力的歷史紀錄,故事裡的保護制度,在讀者看來倒比較像是綑綁她,甚至是迫害她的束縛與牢籠!只不過,社會制度的觀察反省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雖然說,這本書除了應該要有、也的確具有的,推理小說或者犯罪小說的特色之外,它最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塑造了莎蘭德這樣一個充滿衝突的角色,令人驚奇,也令人印象深刻。至於推理小說的最大要素,那自然是揪出兇手的過程。這本書裡的推理解謎的過程相當刺激,絕對是「引人入勝」,英文可以用「page-turner」一詞來形容,我覺得比較傳神;就是讓你一頁一頁急著翻下去。不只是這樣緊張刺激,而且,這類的小說,通常兇手揪出來後,故事的懸疑性遽降,作者也只好跟讀者說 bye-bye 下本書再見,但是《龍紋身的女孩》這本書,卻是還有轉折;還有一個「終極謎語」等著被解開!至於罪行應該如何被懲罰,如何善後?它反而有諸多考量... 詳情請自己看小說,我只能說我有一些錯愕;對於罪行本身的邪惡性質、暴力性質,我還沒有從震驚之中恢復過來,就跳下一幕了,也就是前面說的「終極謎語」,相對比較輕鬆一些的主題。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用這樣的安排,讓這個故事有一個比較不那麼血腥殘忍的收場。好比享用完一道辛辣重口味的料理,最後送上一碗焦糖布丁、或任何甜點。所以饕客口中的餘味是甜的,而不會是嗆辣的。啊呀。隨便說說 :) 還沒看過書的朋友,希望我沒有破壞您的「食慾」:)

龍紋身的女孩已經改拍成電影,而且今年四月將會在台上映。看過書的朋友大概都會滿期待看看電影會如何來呈現故事(當然未必每個人)。好了,既然電影即將上映,以下是觸電網對於改編電影的介紹,有劇照,也有預告片段,看看先,還沒看過小說的朋友,看了說不定可以刺激你把書找來先讀為快的胃口:
龍紋身的女孩 --【觸電網】電影情報一網打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