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昨晚不想睡,電視轉來轉去,轉到 HBO 正在播《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不知不覺就看了下去。記得當初電影上映時就有提到這是真實事件改編,關於一位母親尋找她失蹤的小孩,而且她始終沒有找回她的兒子。故事還牽扯到到當時警察權濫用的問題,此外,似乎也影射當時社會的女性並沒有被平等地對待的現象。

不過,最吸引人的總是,到底科林斯太太的兒子華特是生是死,一直是個謎,一直到她過世都沒能再得到兒子的消息。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那種痛苦。

戲裡面提到當時的一宗刑事案件,當時震驚美國社會的「懷恩威爾雞舍」綁架謀殺案(Wineville Chicken Coop Murders)。兇手是個心理變態,電影裡面有演出部份虐殺的情節,非常令人作嘔,很難想像,怎會有人用那樣殘忍的手法殺害兒童。看完影片後我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兇手出身於一個不正常的家庭,這或許可以部份解釋為何他如此變態,當然那並不能成為他變態的理由!雖然說一開始他的確是一個不正常家庭的受害者,可是後來,他變成其他無辜孩童的加害者!最後,他還是得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他後來被處以絞刑。電影裡有相當程度地描述了行刑的過程。那也是令人很不舒服的畫面。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一種正義的伸張吧。但是,被殘忍殺害了的孩童們,仍舊是已經被殘忍地殺死了,這個事實怎樣也無法改變,而且也已經不能挽回。話說回來,或許,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也許,更值得探討的是,如何去發現那些受害者,尤其是在他們還沒有搖身一變成為加害者之前。

這整個事件的年代是 1928 年,美國才剛通過女性的投票權--就在八年前(即 1920)。而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女性投票權,也只比美國早了兩年(即 1918)。女權運動,女性平權,不要說社會,即使是口號,都還沒能夠被喊得「震天價響」。電影裡面的情節,警方對於像科林斯太太這樣獨立的女性,對付的手段就是把她丟進精神療養院,逼迫她相信自己是精神失常的(這也是真實的情節),電影裡這樣的情節安排,某種程度反映當時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女性應該是要依附於男性來生存的,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在中國,1928 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在北伐,正要討平軍閥、統一全中國。台灣,當時還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時是昭和時期。我爸媽都還沒有出生。我外婆已經是人家的童養媳了(或者即將成為?)。我無法想像那個時代,說實在的。

電影最後給的交待是:由於另外一名走失小孩出現,他宣稱自己就是從懷恩威爾雞舍逃出來的,而且另外還有兩名小孩也逃了出來,其中一名他表示就是華特科林斯!當時他們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逃命,所以無法得知彼此是否生還。這個消息讓科林斯太太燃起希望,相信自己的兒子還安然活在某個地方。不過,回到歷史現實面,接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如果有逃出成功雞舍的)華特不知道有沒有去從軍?也不知道他戰後是否生還、安然回到美國?這一切都很難講。他始終都沒有再出現在他母親面前。

我想到前不久美國一則社會新聞,一名被擄走的小女孩,在十幾二十年後,跟她的父母親重聚,她已經替當年擄走她的兇嫌生了幾個小孩!被問到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對外求援,或者至少聯絡她的父母親時,我記得她的理由也是非常地令人難以想像,基本上就是類似:一天過一天,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習於現狀吧?也許華特也是這樣吧?逃出雞舍後,在某個地方流浪著,或者被人收養,漸漸習慣了新的生活,不再回頭想過去,又或者發生了其他意外事件,像是從軍參加二戰戰死?這些都沒有人能知道了。如果他還活著,現在應該是九十一歲。


科林斯太太,Christine Collins,雖然她不是歷史名人,在女權運動中,大概也沒人會把她劃進去,不過,她據理力爭,在那樣的時代,能有獨立的精神,在種種打擊之下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這勇氣,真是令人敬佩。也許她不是女權鬥士,但她的精神,她絶對是一名鬥士!令人敬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