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完了《摯友》。確實還有一些想要補充的地方。上次我是看到柏林圍牆倒下,冷戰結束,間諜們像是孟迪跟沙夏於是失業了。後半段故事的重點,是在他們倆重逢,時間點已經是現代,二十一世紀,在美英為首的聯盟出兵伊拉克、進行反恐戰爭之後。他們兩人各自經歷了更多的顛沛流離,直到有一天,沙夏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來找孟迪,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看起來可以令他們兩人名利雙收,甚至可能可以實現理想,那麼樣完美的大好機會,事實上好得如夢似幻,好得簡直不像是真的!勒卡雷用了半本書的篇幅來描述這個「機會」,將它的進展娓娓道來。看到最後,故事結束,才終於知道作者勒卡雷想傳達的訊息。對於沒看過這本書的朋友而言,我這樣不知道算不算洩密?朋友,最後讀到艾摩利突然來拜訪孟迪,然後對孟迪說了一段話,請注意他所說的話,他的話,基本上,總結了這整部小說想要傳達的意念。而艾摩利還不是主角呢。而且那段話的微言大義跟「摯友」沒啥關係。除非把它們引申解讀為美國跟英國這一對「盟友」,那樣的話,可能會多一些隱涉的趣味。
艾摩利的話,就小說的故事而言,很淺顯,他只是告訴孟迪兩方立場相對的人馬,一個是恐怖組織,另一邊是反恐部隊,其實可能是「同一個馬廄裡放出來的兩匹馬」(一體兩面?),小心不要成為兩方交火下的炮灰。一體兩面這個說法,令我想起之前聽過關於電腦病毒及防毒軟體的看法。之前就有人說,製造防毒軟體的公司,有沒有可能其實是在暗地裡不斷提供更多電腦病毒?畢竟沒有電腦病毒,也就沒有防毒軟體生存的空間了。這一類「陰謀論」的論調當然聽起來滿令人不舒服。但是就是有這樣的說法存在。
但是,小說卻不只是這樣。不只是來問問我們讀者,恐怖跟反恐兩股力量其實相依相存?另外,它也要我們不妨想想自由主義如果混上了經濟利益、資本主義、或者其它東西會是怎樣?我們到底有沒有能力分辨出來,然後讓行善得到善美的結果而不是最後只好用「必要之惡」來作解釋(因為犧牲了一些人)?難道不是嗎,自由主義,光聽起來就很讚,甚至不用進一步瞭解,也不需旁人說明。自由,光這兩個字,就無價。不是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嗎?說到這個,我不由得想岔開話題一下,想想也滿奇怪,為什麼老是一堆人想要「為了你好,我要你改掉某些習慣」?不是都說若為自由故,愛情也可拋、生命也可拋了嗎?為什麼大家還是會覺得對方會「為了愛情,為了我,而改變」?不過我的意思也不是說天下烏鴉一般黑啦,偶而也是會有基因突變的,碰到那種狀況;對方竟然為了你而作出改變的時候,請瞭解那有多罕見,請將之視為中彩券頭奬般處理。
回到原來的話題,自由主義。所以,舉著自由主義的大旗,我要確保自由的價值能在我們的國土永恒,或者,我要幫助你們讓你們也能活在自由的空氣中。那麼,我當然是正義之師!任何想要破壞,甚至只是威脅到我們自由的基礎的人、團體,那當然應該被勦除、被殲滅。沒錯!無誤!可是,我只是說可是,可是,經濟利益呢,資本主義呢,如果混在自由主義這大旗底下,那會是什麼情況呢?有沒有可能造成不平等?有沒有剝削的可能?另外一種狀況。如果自由民主這樣的大旗是以強勢的態度、剷平異議的態度,來推進,那又是什麼情況呢?換個方式說,如果自由民主夾帶這樣子的附帶品,那麼就算是自由民主這樣崇高的價值也會被玷汚!
我並不是同情恐怖主義。我反對「為了更崇高的目標就可以犠牲任何即使是一條生命」這一種價值觀。所以恐怖主義是我沒有可能支持或同情的。我的困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我們認為是對的觀念,那些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為了自由民主,保衛自由民主,宣揚自由民主,強勢把它推行到不同的文化去,這樣的作法,有沒有可能,幾百年後回來看,會覺得其實太暴力了?看看歷史,當初歐美國家到處開發殖民地的時候,如果是站在當時歐美他們的角度,在當時看來會有錯嗎?要爭取國家的最大利益呀,要推升經濟呀,這樣有錯嗎?那些異族人士,他們都「未開化」啊、不文明、髒亂不衛生啊,不是嗎?當時跟著船堅礮利一起來的,也有很多傳教士,他們難道不是帶著文明開化的善意嗎?可是,可是,今天我們知道那種擴張主義是不對的,那樣是邪惡的帝國主義,那種歧視跟偏見也是不智的。那麼我們今天的時代潮流,高舉自由民主的大旗,揮舞它期待風行草偃,這樣子的作法,幾百年後仍然會是正確的嗎?
其實這話也不是我在說的。專家學者已經在預言新時代將會走向多元化,現在已經不是雙元對立的,現在比較像是單極的,就是自由民主制度(歐美文明)這一單極,但是未來是會走向多元的,其它不同的社會文明、政治制度,像是中國、像是印度、像是伊斯蘭文化,他們會更加茁壯,整個世界文明將會是多足並立的狀況。
回到小說。整部小說,就情節而言,坦白講,不夠撲朔迷離,也不夠緊張刺激,也還不夠高潮起伏。也沒有火辣香豔,像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的 007 故事那種畫面。不過,它倒是扯到夠多「主義」,扯到後冷戰時代,扯到反恐行動。這部小說當然不是國際關係的教材,不過它卻是閒扯國際關係的小說。雖然它沒有破口大罵美國和英國的反恐戰爭,但是其實也已經夠直接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讀者沒有義務全盤接受作者的論點,但是,作者的論點,如前面所說,倒是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考,即使可能只是一個思考的起點。
至於原來的書名,Absolute Friends,絕對的朋友,而不是用 Best Friends 最好的朋友,有沒有其它用意?朋友,我還是想洩密。那是因為,書裡面這一對朋友的友情,無關乎損友、益友這種考量。這本書也不是在討論背叛利用或者是忠肝義膽這方面的價值觀,它用 Absolute Friends,因為它只是在描述「一起生一起死」這樣的行為、這樣的結果。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讀勒卡雷《摯友》
正在讀的書,勒卡雷的《摯友》。
這是不久前在整理時,從已經出現霉斑的書堆中搶救出來的、尚未讀過的一本書。買了很久了,卻一直沒空去讀它。也就是說連翻都沒翻過,但是竟然已經長出霉斑!是的,寒舍真的是很潮溼。如果是大文豪,住家潮溼這種遭遇,由於反差之大,反而有助於激發感觸寫出曠世名作像是《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但是像我們平凡上班族,呃,只是在說我,只能乖乖多擺幾桶除溼桶。話說霉斑都長出來了還沒翻過,像什麼話!所以這本書的優先權馬上提昇;所以現在正在閱讀進行中。
這是一本間諜小說。我不懂也沒看過間諜小說,而據說勒卡雷的間諜小說是寫的叫好又叫座的,所以,當初才會買下這本書。但是他寫了那麼多本,為什麼我挑的是這本做為嘗試,我實在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是因為書名?呃這種書名通常給人的猜測是,要不是在講肝膽相照之「士為知己者死」,要不就是在講背叛與反目成仇。似乎暗示缺乏驚喜的可能。那麼是因為故事梗概?還是有名人加持?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在閱讀的過程不時的浮現這個問題。基本上,讀了一半了,所以我可以確定這本書不是我的菜!嗯,讀的滿辛苦的。每隔一陣子,就會再翻一次書皮上的介紹詞,像是「當一個人的好心變成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時,會發生什麼事?《摯友》敍述一段跨越56年的友誼,一個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殘酷故事」,或是「沒有一個讀者不會被這本作品中的睿智與熱情所感動」,或者是「勒卡雷近年來最好的作品」等等,再次強化確認自己把它讀下去的信念。目前讀了二分之一,書皮跟書皮摺頁的作者和譯者介紹和系列作品則翻看了無數次。後來我終於知道當初為什麼挑這本起手了。因為這是該出版社出的勒卡雷中譯本的第一本。我當初一定是想要從頭開始。
其實《摯友》不只是一本間諜小說。它充滿了各種「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納粹主義、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虛無主義,左派、右派、性解放、嗑藥、嬉皮、鄉愁、愛情的苦澀、隨波逐流、誤打誤撞、亂七八糟--我不是說它亂七八糟,我是在說我自己頭腦的狀態。就是這樣,所以才會難讀!我還不知道沙夏跟泰迪這一對朋友接著會如何發展。有看過算是肝膽相照的情節,後來會不會有陷害、背叛、相互利用這一類的情節,還不知道。因為我才看一半,不是故意假裝神秘。
儘管我說得一付沒什麼趣味的樣子,而且我只讀了一半而已,但是,它確實寫的不錯。我也一直在想、愈來愈好奇,勒卡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書裡面的描述,不管是想法、感受、思考、場景描寫、某些細節--對了,就是細節,他總是能帶上一些細節,讓你不由得認為他本人要不是那麼經歷過,要不就是聽親身經歷過的人說過。要不然,他是怎麼能編造的出來?編造得出來,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前面這一大段的意思似乎是在說他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事實上我原本也是這麼寫的。但是,我現在才知道,「很有說服力」跟「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是不太一樣。「很有說服力」的意思其實是說,你相信他的描述,雖然你覺得它就像是真的,但是你知道它只是一個故事。而「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意謂著,你其實無法分辨他所描寫的真偽!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我對各種大小主義從來就不熟,三民主義當年也是唏嚦嘩啦唸到快要掉眼淚,每次我以為這次終於要答對了結果都不太對... 喔,還有,我對間諜這個行業也不熟,什麼間諜、反間諜、雙面間諜,這些名詞都讓我有頭昏腦脹的反應。或者,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但是,但是,再說一次,我還是覺得他寫的不錯!沒錯,我剛剛才破解了一個認為他寫的不錯的原因,那現在是?什麼情況?新事證!沒錯,就是「新事證」!他的理想主義跟虛無主義,我認為,寫的非常好!我現在才想到,讀了一半這本小說,令我的人生第一次想到以下這個問題,一個對人類社會懷抱崇高理想--非常崇高的理想--的年輕人,到底能怎麼做?到底能做什麼?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虛無了。無能實現的理想,請問,跟虛無的界線在哪裡?理想跟虛無,原來這麼接近!原來,幾乎,只有一線之隔!
說到對社會的崇高理想,其實我不由得想到當年的學運、野百合世代,看看那些人現在又如何?都到哪兒去了?如果你想要改變社會,或者你就必須要去當個政治人物,直接實現你的想法,然而那並不容易。就算真的給你機會了,你還得從頭到尾「不變質」,始終堅持你的理想。或者,你就是一直一直一直地在宣揚你的理想,像個傳教士那樣;恐怕還是永遠唱反調甚至搞破壞的「傳教士」!但是,這個,就很容易掉進虛無,「到底一直一直在鬼叫些什麼啊?」!你不能一輩子當個反對者。能嗎?
除了上述「新事證」,我想鼓掌叫好的,還有鄉愁。鄉愁真的是人類亙古、不變、追尋的,情感上的脆弱點。為什麼要加上「真的」,因為我無法再進一步說明了(:P)。鄉愁不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有這樣一個情節,當孟迪一無所有的時候,他想起了他童年的故鄉,於是開始他的返鄉之路、尋根之旅,雖然只是幾頁的篇輻,但是,我們看到鄉愁被引發、舖陳、最後撫平(至少是某種程度上)。鄉愁,在這裡變成了補充孟迪個性的小細節。雖然篇輻不多,也不百轉千迴,只是點到為止,但是讓孟迪這個人顯得更立體,更有血有肉,更有感情。而回過頭來說,讀者我,讀到了這段鄉愁,心中有些漣漪。不知讀者你,讀者你啊,你有沒有鄉愁呢?
以上是讀了半本《摯友》的簡單感想。整本讀完後,如果有更多想法,再來「續杯」。推不推荐?嗯!值得一讀。
附註:
1. 勒卡雷 (John le Carré) 是筆名。小傳請見維基百科。看了維基的介紹,我簡直想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讀過。
2. 《摯友》 的原書名是 "Absolute Friends"。覺得滿奇怪的,不用 "best" friends? 為何?也不知看完全書,是會發現有他的特殊涵意在,還是這根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3. 勒卡雷的個人網站有最新消息,還有他的自我介紹。他的自介很有意思,基本上回答了我的問題,真假難辨那個問題,「都是杜撰想像的嗎」那個問題,答案是:真的,是真的,是 真 的 全 部 都 是 假 的!
這是不久前在整理時,從已經出現霉斑的書堆中搶救出來的、尚未讀過的一本書。買了很久了,卻一直沒空去讀它。也就是說連翻都沒翻過,但是竟然已經長出霉斑!是的,寒舍真的是很潮溼。如果是大文豪,住家潮溼這種遭遇,由於反差之大,反而有助於激發感觸寫出曠世名作像是《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但是像我們平凡上班族,呃,只是在說我,只能乖乖多擺幾桶除溼桶。話說霉斑都長出來了還沒翻過,像什麼話!所以這本書的優先權馬上提昇;所以現在正在閱讀進行中。
這是一本間諜小說。我不懂也沒看過間諜小說,而據說勒卡雷的間諜小說是寫的叫好又叫座的,所以,當初才會買下這本書。但是他寫了那麼多本,為什麼我挑的是這本做為嘗試,我實在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是因為書名?呃這種書名通常給人的猜測是,要不是在講肝膽相照之「士為知己者死」,要不就是在講背叛與反目成仇。似乎暗示缺乏驚喜的可能。那麼是因為故事梗概?還是有名人加持?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在閱讀的過程不時的浮現這個問題。基本上,讀了一半了,所以我可以確定這本書不是我的菜!嗯,讀的滿辛苦的。每隔一陣子,就會再翻一次書皮上的介紹詞,像是「當一個人的好心變成自己最可怕的敵人時,會發生什麼事?《摯友》敍述一段跨越56年的友誼,一個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殘酷故事」,或是「沒有一個讀者不會被這本作品中的睿智與熱情所感動」,或者是「勒卡雷近年來最好的作品」等等,再次強化確認自己把它讀下去的信念。目前讀了二分之一,書皮跟書皮摺頁的作者和譯者介紹和系列作品則翻看了無數次。後來我終於知道當初為什麼挑這本起手了。因為這是該出版社出的勒卡雷中譯本的第一本。我當初一定是想要從頭開始。
其實《摯友》不只是一本間諜小說。它充滿了各種「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納粹主義、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虛無主義,左派、右派、性解放、嗑藥、嬉皮、鄉愁、愛情的苦澀、隨波逐流、誤打誤撞、亂七八糟--我不是說它亂七八糟,我是在說我自己頭腦的狀態。就是這樣,所以才會難讀!我還不知道沙夏跟泰迪這一對朋友接著會如何發展。有看過算是肝膽相照的情節,後來會不會有陷害、背叛、相互利用這一類的情節,還不知道。因為我才看一半,不是故意假裝神秘。
儘管我說得一付沒什麼趣味的樣子,而且我只讀了一半而已,但是,它確實寫的不錯。我也一直在想、愈來愈好奇,勒卡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書裡面的描述,不管是想法、感受、思考、場景描寫、某些細節--對了,就是細節,他總是能帶上一些細節,讓你不由得認為他本人要不是那麼經歷過,要不就是聽親身經歷過的人說過。要不然,他是怎麼能編造的出來?編造得出來,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前面這一大段的意思似乎是在說他的故事「很有說服力」。事實上我原本也是這麼寫的。但是,我現在才知道,「很有說服力」跟「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是不太一樣。「很有說服力」的意思其實是說,你相信他的描述,雖然你覺得它就像是真的,但是你知道它只是一個故事。而「令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意謂著,你其實無法分辨他所描寫的真偽!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我對各種大小主義從來就不熟,三民主義當年也是唏嚦嘩啦唸到快要掉眼淚,每次我以為這次終於要答對了結果都不太對... 喔,還有,我對間諜這個行業也不熟,什麼間諜、反間諜、雙面間諜,這些名詞都讓我有頭昏腦脹的反應。或者,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但是,但是,再說一次,我還是覺得他寫的不錯!沒錯,我剛剛才破解了一個認為他寫的不錯的原因,那現在是?什麼情況?新事證!沒錯,就是「新事證」!他的理想主義跟虛無主義,我認為,寫的非常好!我現在才想到,讀了一半這本小說,令我的人生第一次想到以下這個問題,一個對人類社會懷抱崇高理想--非常崇高的理想--的年輕人,到底能怎麼做?到底能做什麼?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虛無了。無能實現的理想,請問,跟虛無的界線在哪裡?理想跟虛無,原來這麼接近!原來,幾乎,只有一線之隔!
說到對社會的崇高理想,其實我不由得想到當年的學運、野百合世代,看看那些人現在又如何?都到哪兒去了?如果你想要改變社會,或者你就必須要去當個政治人物,直接實現你的想法,然而那並不容易。就算真的給你機會了,你還得從頭到尾「不變質」,始終堅持你的理想。或者,你就是一直一直一直地在宣揚你的理想,像個傳教士那樣;恐怕還是永遠唱反調甚至搞破壞的「傳教士」!但是,這個,就很容易掉進虛無,「到底一直一直在鬼叫些什麼啊?」!你不能一輩子當個反對者。能嗎?
除了上述「新事證」,我想鼓掌叫好的,還有鄉愁。鄉愁真的是人類亙古、不變、追尋的,情感上的脆弱點。為什麼要加上「真的」,因為我無法再進一步說明了(:P)。鄉愁不是這本書的主題,但是有這樣一個情節,當孟迪一無所有的時候,他想起了他童年的故鄉,於是開始他的返鄉之路、尋根之旅,雖然只是幾頁的篇輻,但是,我們看到鄉愁被引發、舖陳、最後撫平(至少是某種程度上)。鄉愁,在這裡變成了補充孟迪個性的小細節。雖然篇輻不多,也不百轉千迴,只是點到為止,但是讓孟迪這個人顯得更立體,更有血有肉,更有感情。而回過頭來說,讀者我,讀到了這段鄉愁,心中有些漣漪。不知讀者你,讀者你啊,你有沒有鄉愁呢?
以上是讀了半本《摯友》的簡單感想。整本讀完後,如果有更多想法,再來「續杯」。推不推荐?嗯!值得一讀。
附註:
1. 勒卡雷 (John le Carré) 是筆名。小傳請見維基百科。看了維基的介紹,我簡直想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讀過。
2. 《摯友》 的原書名是 "Absolute Friends"。覺得滿奇怪的,不用 "best" friends? 為何?也不知看完全書,是會發現有他的特殊涵意在,還是這根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3. 勒卡雷的個人網站有最新消息,還有他的自我介紹。他的自介很有意思,基本上回答了我的問題,真假難辨那個問題,「都是杜撰想像的嗎」那個問題,答案是:真的,是真的,是 真 的 全 部 都 是 假 的!
標籤:
讀書雜記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春節到了,春天也來了?
這幾天天氣好成這樣,簡直像春天。難道,搶在春節之前,春天已經提早到了嗎?那麼,春天適合聽什麼樣的音樂呢?在這樣一個(好像春天的)夜晚,適合聽什麼樣的音樂呢?《春江花月夜》如何?我說的不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那首樂府詩。我說的是這首曲子:
這首國樂演奏曲,很詩情畫意吧?好像可以看見碧波萬頃的江面上,映著温柔的月兒,漁歌唱晚,而江邊,花團錦簇,花香襲人。或者是在新春假期來聽應該也不錯,如果覺得那些敲鑼打鼓的音樂太過喧嚣;如果想聽點「恭禧,恭禧,恭禧你呀!恭禧,恭禧,恭禧你!」以外的歌的話。小時候我總是問我媽,「為什麼要唱『公雞公雞公雞你呀!公雞公雞公雞你!』,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下午在辦公室正被陽光曬得有點昏昏欲睡的時候,窗外突然傳來一陣鳥叫聲,一時之間真的令我以為春天到了。其實一如氣象局的預測,今晚開始就變天了,氣温也開始往下降,還會繼續往下降,降到老天爺說可以為止。嗯,又扯遠了。OK,鳥叫聲。我沒有公冶長的特異功能,不知道牠們在說些什麼,聽起來像是在唱歌,「春神來了怎知道?... 啦啦啦...」,這的確是一種可能,但是,牠們也可能是在吵架,「你給我站住!有種你別跑,呃,別『飛』!」,或者挑釁,「你要打我嗎?你想打我嗎?你打呀!你打呀!」之類的。也說不定是在哭訴,「你為什麼都不回電話給我?嗚嗚,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也不無可能。當然,不能排除是在做生命哲學的辯論,像是「到底贏球重要呢?還是賺翻比較重要?」這種深刻的思辯。因為我連鳥兒們的語氣也聽不出來,所以其實是無從猜想起,只能在這裡胡扯。
話說一開始以為是春天到了,聽著聽著我心裡卻浮現另外一個畫面,那是很久以前去過的一家店,好像是家餐廳,它的裝潢佈置得像是在雨林裡面,並不是很亮,因為有很多大樹,旁邊還有小瀑布及流水,背景音樂就放著雨林的情境音樂,各種蟲鳴鳥叫聲穿插在音樂當中。店名叫什麼?在哪裡(我只記得在美國)?跟哪些人一起去的?什麼時候去的?奇怪,我半點也想不起來。簡直像是夢境中的一景了(說不定就是!)。我要是錢多到沒地方花,那就來開一家這樣的店好了。畢竟去雨林旅行是何等「奢侈」的事呢!所謂「奢侈」,我指的不是錢喔,要花多少錢這我沒概念,我指的是,要有那樣的體力,例如遭遇鱷魚或者食人魚的時候可能要為生命而戰,又譬如瘴癘之氣,總不能一悶就倒吧。而且也不知道亞馬遜雨林裡的猴子會不會拿石頭丟人,像我們太魯閣的猴子,據花蓮縣長表示就會對遊客丟擲石塊(??)(雖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沒有這種事)。
是說除了危險刺激,再想想 Discovery 頻道也說過雨林裡還有纒人惱人的蚊蚋跟小蟲,哼嗯,我想,亞馬遜雨林跟我之間的距離,不只是千里之遙,恐怕也是天壤之別啊。那麼,在練成鐵打的身體,和鋼鐵般的意志力之前,我還是聽雨林情境音樂過乾癮吧。啊,還有《春江花月夜》,啊還有「恭禧恭禧恭禧你呀!恭禧恭禧恭禧你!」!要過年囉!
這首國樂演奏曲,很詩情畫意吧?好像可以看見碧波萬頃的江面上,映著温柔的月兒,漁歌唱晚,而江邊,花團錦簇,花香襲人。或者是在新春假期來聽應該也不錯,如果覺得那些敲鑼打鼓的音樂太過喧嚣;如果想聽點「恭禧,恭禧,恭禧你呀!恭禧,恭禧,恭禧你!」以外的歌的話。小時候我總是問我媽,「為什麼要唱『公雞公雞公雞你呀!公雞公雞公雞你!』,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下午在辦公室正被陽光曬得有點昏昏欲睡的時候,窗外突然傳來一陣鳥叫聲,一時之間真的令我以為春天到了。其實一如氣象局的預測,今晚開始就變天了,氣温也開始往下降,還會繼續往下降,降到老天爺說可以為止。嗯,又扯遠了。OK,鳥叫聲。我沒有公冶長的特異功能,不知道牠們在說些什麼,聽起來像是在唱歌,「春神來了怎知道?... 啦啦啦...」,這的確是一種可能,但是,牠們也可能是在吵架,「你給我站住!有種你別跑,呃,別『飛』!」,或者挑釁,「你要打我嗎?你想打我嗎?你打呀!你打呀!」之類的。也說不定是在哭訴,「你為什麼都不回電話給我?嗚嗚,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也不無可能。當然,不能排除是在做生命哲學的辯論,像是「到底贏球重要呢?還是賺翻比較重要?」這種深刻的思辯。因為我連鳥兒們的語氣也聽不出來,所以其實是無從猜想起,只能在這裡胡扯。
話說一開始以為是春天到了,聽著聽著我心裡卻浮現另外一個畫面,那是很久以前去過的一家店,好像是家餐廳,它的裝潢佈置得像是在雨林裡面,並不是很亮,因為有很多大樹,旁邊還有小瀑布及流水,背景音樂就放著雨林的情境音樂,各種蟲鳴鳥叫聲穿插在音樂當中。店名叫什麼?在哪裡(我只記得在美國)?跟哪些人一起去的?什麼時候去的?奇怪,我半點也想不起來。簡直像是夢境中的一景了(說不定就是!)。我要是錢多到沒地方花,那就來開一家這樣的店好了。畢竟去雨林旅行是何等「奢侈」的事呢!所謂「奢侈」,我指的不是錢喔,要花多少錢這我沒概念,我指的是,要有那樣的體力,例如遭遇鱷魚或者食人魚的時候可能要為生命而戰,又譬如瘴癘之氣,總不能一悶就倒吧。而且也不知道亞馬遜雨林裡的猴子會不會拿石頭丟人,像我們太魯閣的猴子,據花蓮縣長表示就會對遊客丟擲石塊(??)(雖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沒有這種事)。
是說除了危險刺激,再想想 Discovery 頻道也說過雨林裡還有纒人惱人的蚊蚋跟小蟲,哼嗯,我想,亞馬遜雨林跟我之間的距離,不只是千里之遙,恐怕也是天壤之別啊。那麼,在練成鐵打的身體,和鋼鐵般的意志力之前,我還是聽雨林情境音樂過乾癮吧。啊,還有《春江花月夜》,啊還有「恭禧恭禧恭禧你呀!恭禧恭禧恭禧你!」!要過年囉!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最愛電影之八部遺珠
上個月寫了一篇我的15大電影(臉書串連),非常努力地縮出十五部我的最愛,始終有點遺憾,還有好多我喜愛的電影喔,超想分享的!所以,今天,就是今天,排除萬難再篩出幾部來:
以上,八部遺珠之憾,報告完畢。本來希望可以再列上十五部,至少十部,竟然擠不出來了。就這八部。其實我的心裡還浮現了好幾部電影,像是《衝擊效應 Crash》、《無間道》、《神鬼無間 The Departed》、《心靈角落 Magnolia》、《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美麗境界 Beautiful Mind》等等,這些要不是劇情張力十足,又或者是令人別有感觸,又或者是自成一格、風格獨具,他們都是很不錯、很精采的電影。只是我在這裡列上來的還是以我喜歡為最主要考量。至於什麼叫喜歡,這真的是沒道理可言了;同樣都是很好的兩部片子,我只喜歡其中一部,而非另一部。這有什麼辦法呢?
- 暗戀桃花源 (1992):不是舞台劇版喔,沒錯,是電影版!有金士傑、林青霞、李立群、丁乃箏等人,導演是賴聲川。其實就是所謂的原班人馬。我沒看過舞台劇版,無法相比。喜歡它是因為它的劇情安排,驚喜連連。它是很「舞台劇安排」的電影,簡直像是舞台劇的實況錄影,該不會就是吧?當時年紀小,不太留意這樣的細節。但是我還是喜歡它的整個劇情架構,戲裡、戲外、虛實交錯、古今交疊。甚至是兩組戲的人馬共用一個舞台排演互相干擾。應該也是一個隱喻。事實上,整部戲,處處都有隱喻的線索、暗示,引誘你的好奇心,鼓動你去想一想。很 有 趣!
剛才搜尋一下,沒在觸電網找到資訊,卻在維基百科找到相關資料。看來我應該找機會去看舞台劇版才是。 - 莎翁情史 Shakespear in Love (1998):哈!原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是這樣寫成的??太太太太有創意了啦!身為二十一世紀的觀眾,我們已經看過無數次的「世界末日」,不論是起因於慧星撞地球、大洪水、還是外星人入侵,我們也習慣了大恐龍活蹦亂跳、大猩猩踩平小汽車這種畫面,更別提木乃伊還可以死而復生,還可以上天下地變戲法!我是說,二十一世紀的觀眾,你以為他們會為自殺殉情這樣的題材哽咽流淚?別鬧了!所以,《莎翁情史》的結局裡沒有人死掉,只是「此情可待成追憶」。而羅密歐與茱麗葉這麼老梗的故事,經過這樣子重新包裝,果然輕鬆、有趣、簡直可信的多了!
- 推手 (1992) (譯名:Pushing Hands):李安的電影,其實我還是喜歡他處理代溝,特別是代溝再乘上文化差異這樣的的題材。我也喜歡郎雄不疾不徐不慍不火的詮釋。李安的敍事手法,我個人覺得,最引人入勝之處就是不急不徐,看似沒有進展,卻處處意外發展,讓你在觀影的同時,饒富趣味。他另外一部《飲食男女》(1994)我也很喜歡。近期的作品,我反而看的不多,感覺也不太深刻。像是《綠巨人浩克》 Hulk (2003),《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2003),最近的《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uck (2009),我都沒看過。至於有些人看了《色戒》(2007) 還會掉眼淚(知道我說誰嗎?),這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他的下一部,Life of Pi,好像很有趣。
- 東邪西毒 (1994):這是除了《臥虎藏龍》以外,另外一部把武俠拍出藝術美感的電影。但為何我選擇的不是《臥虎藏龍》,而是《東邪西毒》?簡單講就是《東邪西毒》的美術設計和視覺畫面比較得我的緣 :P 而且,特別的是,它的故事支離破碎,完全無從批評起;你不能說它沒有邏輯、你不能說它沒有首尾一貫、你不能說它太過簡單俗爛,人家它就是支離破碎,你都不知道要怎麼說明。重點是,儘管如此,它就是奇怪地搭。我想,如果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這部電影的話,它就是:酷!它就是處處有酷味!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我都還滿喜歡的,雖然不是每部都看過,看過也不是一定都喜歡,不過,像是他較早期的《重慶森林》、《阿飛正傳》,稍微近一點的《花樣年華》,我也都很喜歡。我在想,大概就是被他的豐富的圖像,或者有時是斑爛的色彩所炫惑了吧?還有就是一點頽廢、一些傭懶、一種漫不經心,那樣的調調。
最近發現導演王家衛竟又重新剪輯,出了《東邪西毒終極版》。希望過年期間可以有機會欣賞。有空的話,也想看《2046》。 - 關鍵報告 Minority Report (2002):這一部呢,主要是它所描繪的未來世界實在太酷了啦。何況又是阿湯哥耍帥之作。劇情也很緊張刺激,而且充滿懸疑的氣氛。所以我個人覺得是佳作。不過看完之後,就覺得有點小缺憾。這畢竟是一部高科技想像的電影,可是戲裡對於所謂 pre-crime 的偵測,卻全然依賴三個特異功能的靈媒,這就吊詭了嘛!算是在劇情上的小小缺失,缺乏了說服力。
- BJ 單身日記 Bridget Jones's Diary (2001):這個故事基本上就是《傲慢與偏見》的現代改編。而我實在太愛那個故事,所以,我對它的喜愛,應該算是某種程度的《傲慢與偏見》的「光圈效應」。何況這是部浪漫喜劇。我個人本來對於這類電影就欠缺拒絕的能力。瑞妮齊薇格在這部戲裡也真的是夠搞笑到了極點!未上映之時,我在電影院看到它的預告,就已經笑到差點岔了氣呢!
- 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 (1993):這部戲令人吃驚!它是在探討對於職業的終身奉獻嗎?就是說為你的專業奉獻了畢生精力,有一天白頭了,回想起來,到底是,「好豐富又有意義的一生」,還是「好大的缺憾」。而旁人的眼光呢;觀眾怎麼去看呢?是不得不對男主角的專業奉獻的精神感到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吧?雖然心裡可能也會想,「我也要像那樣嗎?」
- 第六感生死緣 Meet Joe Black (1998):完完全全被 "Bill Parrish" 的風采給迷倒了啦!欸,好啦,Brad Pitt 也很帥,只不過,這樣說吧,戲裡面的邂逅,大概是這部電影的愛情戲裡唯一拍得精采的地方。其它實在還好。但是 Anthony Hopkins 真是把我嚇到了。他不是吃人的人魔嗎?怎麼能在這部戲裡完全脫胎換骨,變成這樣一個幾乎是完人似的老伯?!太太太佩服他的演技了。
以上,八部遺珠之憾,報告完畢。本來希望可以再列上十五部,至少十部,竟然擠不出來了。就這八部。其實我的心裡還浮現了好幾部電影,像是《衝擊效應 Crash》、《無間道》、《神鬼無間 The Departed》、《心靈角落 Magnolia》、《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美麗境界 Beautiful Mind》等等,這些要不是劇情張力十足,又或者是令人別有感觸,又或者是自成一格、風格獨具,他們都是很不錯、很精采的電影。只是我在這裡列上來的還是以我喜歡為最主要考量。至於什麼叫喜歡,這真的是沒道理可言了;同樣都是很好的兩部片子,我只喜歡其中一部,而非另一部。這有什麼辦法呢?
標籤:
影評好寫意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Thunderbird3 - 全功能收信軟體 + 超方便的 RSS 閱讀器
你用什麼軟體來收信呢?我指的是個人的 email 信箱,公司的 email 要看公司規定,大概沒什麼可以選擇的餘地。我想現在應該很多人使用 web mail,不管是 Yahoo 的信箱,還是 Gmail,還是 Hinet,還是 MSN 的 Hotmail。我個人目前是使用 Thunderbird 來收發 Gmail 的郵件。首要的原因是公務郵件可用 POP3/SMTP 來收發,但是沒有 web 版的介面,所以,對我而言,有一個收信軟體同時也可以收發公務及私人的信件,是比較理想的。何況,Thunderbird 提供了許多遠比 Windows Mail(舊版叫做 Outlook Express)更親善好用的功能!以下簡單地介紹 Thunderbird3 的功能,主要是針對我覺得特別的功能。
Thunderbird3 的特點是,我現在才要講到重點,「褶疊主題」,就是同一主題的郵件會被串聯起來,就像在 GMail 的 web 頁面上那樣。此外,所謂更好的整合,是指 Thunderbird3 現在針對 GMail 帳號,它也使用那些特殊資料夾,像是「所有郵件」、「寄件備份」、和「垃圾郵件」等。
值得一提的是,Lightning 可以直接讀取及寫入 Google Calendar。原來就已經在用 Google Calendar 的朋友,也就是說,Lightning 也可以等於就是一個桌面版的 Google Canlendar。另外,它當然也支援匯入及匯出,匯入接受的格式有 iCalendar (*.ics) 和 Outlook 逗號分隔 (*.csv)。所以你可以把 Outlook 或者是 Apple iCal 的行事曆匯進來。
Lightning 目前最新版 1.0b1 的唯一缺點,就是目前尚未有繁中的介面,只能用簡中。
下圖是我的 RSS 訂閱,在 Thunderbird 裡看起就是這樣,在左手邊 GMail 帳號的上方:
其中,括號裡的數字就是未讀取的項目數。至於藍色跟黑色字分別代表的意義,藍色的意思是,該資料夾裡,自從你上次點開來看之後,又有更新的項目進來了。所以,黑色粗體的資料夾裡,則是有未閱讀的項目,但是你已經有打開過該資料夾(只是你並沒有閱讀內容)。這個顏色的區分設計,也適用於其它郵件帳號的資料夾。倒是相當貼心的小功能,讓你一眼看出哪裡還有你不知道的新項目。
另外,順便一提,上圖的右手邊的行事曆就是裝了前面提到的 Lightning 之後 Thunderbird 的樣子。當然,你可以分別打開行事曆或者是待辦事項,查看完整的檢視。這裡顯示的只是一個總覽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Personas 裡面的版面設計,是從 Get Personas 來的,那是一個公開上傳及下載的平台,有點類似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任何人都可以上傳他/她的設計,供大眾下載,不過沒有付費機制就是了。設計師恐怕目前只能當它是宣傳自己的平台。但這樣也不錯啊。
OK,接下來要講的話,就是真的一點也不鄉愿了,由於 GMail 的容量很大,號稱再也不需要刪信,我的 GMail 確實已經有幾千封信件了。所以,當我第一次在 Thunderbird 打開 GMail 資料夾的時候,喔!那可是,哦,等了好久好久啊!就是因為,它為了強大的搜尋功能,正在對我的信件做索引。唉。
Thunderbird 3
支援作業系統:Windows, Mac OS X, Linux
正體中文版下載 (Windows 版) :Thunderbird - 以您為本的郵件體驗
其它作業系統/其它語言下載:http://www.mozillamessaging.com/en-US/thunderbird/all.html
附註:
1. Lightning 附加元件的更多資訊在這裡
2. Lightning 目前的版本 (1.0b1) 只能讀取 Google Calendar,如果需要寫入 Google Calendar(當然也要可以寫入啊),那麼你需要加裝一個附加元件 Provider for Google Calendar
與 GMail 更好的整合
根據 GMail 的文件說明,IMAP 是他們推薦的收信通訊協定,而不是 POP3,原因請看這裡。我在這裡提到這一點,並不是說只有 Thunderbird 支援 IMAP,大多數的收信軟體,像是 Outlook Express 也有支援,在此提到,只是想提醒您在 Thunderbird 裡設定 GMail 的帳號時,不要採用 POP3,採用 IMAP。詳細的設定步驟,一樣,在 GMail 有詳細的說明。Thunderbird3 的特點是,我現在才要講到重點,「褶疊主題」,就是同一主題的郵件會被串聯起來,就像在 GMail 的 web 頁面上那樣。此外,所謂更好的整合,是指 Thunderbird3 現在針對 GMail 帳號,它也使用那些特殊資料夾,像是「所有郵件」、「寄件備份」、和「垃圾郵件」等。
Lightning
Lightning 是一個附加元件,有在用 Firefox 或者是 Chrome 瀏覽器的朋友,對於附加元件的用法及好處,一定很清楚。Lightning 是我當初會決定使用 Thunderbird 做為收信軟體的最主要原因。它就是一個提供了行事曆及待辦事項的附件。有了這個附件,基本上 MS Outlook 能做的,Thunderbird 都做得到。嚴格說起來有一件事目前還做不到,那就是 Thunderbird 不支援 Exchange mail server,就這樣。至於 Outlook 裡還有一個記事本的功能,這個功能,雖然 Lightning 不支援,但是 Thunderbird 上也有附加元件可以做到。值得一提的是,Lightning 可以直接讀取及寫入 Google Calendar。原來就已經在用 Google Calendar 的朋友,也就是說,Lightning 也可以等於就是一個桌面版的 Google Canlendar。另外,它當然也支援匯入及匯出,匯入接受的格式有 iCalendar (*.ics) 和 Outlook 逗號分隔 (*.csv)。所以你可以把 Outlook 或者是 Apple iCal 的行事曆匯進來。
Lightning 目前最新版 1.0b1 的唯一缺點,就是目前尚未有繁中的介面,只能用簡中。
RSS 閱讀器
這個是意外的驚喜,Thunderbird 它也是一個 RSS 閱讀器!這個功能,我還沒有在其它的收信軟體看過。所以,不管是新聞來源,或者是你喜歡閱覽的部落格,甚至任何網站,只要它們有提供 RSS 訂閱(幾乎都有),甚至是 Facebook 也有,你都可以把 RSS 訂閱的連結加進 Thunderbird。它的顯示,在 Thunderbird 上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信件資料夾,而閱讀介面,就跟一般的電子郵件無異!是不是很方便?其實之前我試過用 Firefox 的即時書籤,也試過用 Google Reader 來讀取 RSS 訂閱,其中,後者需要開啓 Google Reader 的網頁並登入,前者只要 Firefox 有開著,只要點一下按鈕算是很方便,只是當訂閱的項目很多的時候,工具列就變得太過龐大了,也就變得不方便了。而 Thunderbird,基本上,我們都很習慣把收信軟體保持開啓的狀態,用它來閱讀 RSS 訂閱,自然是最方便的方式,上述的兩個問題都可以被解決。下圖是我的 RSS 訂閱,在 Thunderbird 裡看起就是這樣,在左手邊 GMail 帳號的上方:
其中,括號裡的數字就是未讀取的項目數。至於藍色跟黑色字分別代表的意義,藍色的意思是,該資料夾裡,自從你上次點開來看之後,又有更新的項目進來了。所以,黑色粗體的資料夾裡,則是有未閱讀的項目,但是你已經有打開過該資料夾(只是你並沒有閱讀內容)。這個顏色的區分設計,也適用於其它郵件帳號的資料夾。倒是相當貼心的小功能,讓你一眼看出哪裡還有你不知道的新項目。
另外,順便一提,上圖的右手邊的行事曆就是裝了前面提到的 Lightning 之後 Thunderbird 的樣子。當然,你可以分別打開行事曆或者是待辦事項,查看完整的檢視。這裡顯示的只是一個總覽而已。
Personas
這個跟 Firefox 的附加元件 Personas 是同一個,也就是說,Thunderbird 現在也可以套用各式各樣的版面設計了。坦白講,套用不同的版面設計,我自己在未使用前,並不覺得有那個必要,但是(最早是 Firefox 有這個附件),使用之後,便覺得不可或缺了,至少,是不願意再切換回原來單調的版面設計。最新版的 Firefox 3.6 已經把 Personas 變成是內建了。Thunderbird 從目前這個版本,也就是 3.0 之後,也支援這個附件的功能(但還不是內建)。這個只能算是介面上的賞心悅目,倒是與功能無關。值得一提的是,Personas 裡面的版面設計,是從 Get Personas 來的,那是一個公開上傳及下載的平台,有點類似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任何人都可以上傳他/她的設計,供大眾下載,不過沒有付費機制就是了。設計師恐怕目前只能當它是宣傳自己的平台。但這樣也不錯啊。
分頁讀信
現在所有的瀏覽器包括 IE 也都支援用分頁來開啓網頁了,分頁讀信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用分頁來開啓郵件。這個功能,坦白講,我並沒有太多感覺,例如便利性的提昇,或者是效能的提昇。就是覺得酷而已。目前是這樣。附加檔案遺漏提醒
你有沒有信件寄出後才想起來忘了貼上附加檔案的經驗呢?或者是收到朋友/同事回信問你附件在哪裡的狀況呢?Thunderbird 這個功能還滿可愛的,就是要幫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我在 email 裡寫上 "attachment" 或者是 "附件" 這個字,而且我並沒有加任何附加檔案的話,在郵件的下方狀態欄就會有一條提醒訊息:「找到一個附件關鍵字: 附件」,提醒你你還沒有附加檔案到郵件裡。很體貼吧?功能強大的搜尋
OK,這一條功能事實上我自己還沒有感覺到,因為需要搜尋的機會不多,嗯,我是非常有組織;組織能力很好的人,我需要的資訊我都知道在哪裡(啊最好是啦!)。由於看到這個功能是 Thunderbird3 特別強調的加強功能,所以,不能免俗,呃其實是不能不鄉愿,也把它列上來了。OK,接下來要講的話,就是真的一點也不鄉愿了,由於 GMail 的容量很大,號稱再也不需要刪信,我的 GMail 確實已經有幾千封信件了。所以,當我第一次在 Thunderbird 打開 GMail 資料夾的時候,喔!那可是,哦,等了好久好久啊!就是因為,它為了強大的搜尋功能,正在對我的信件做索引。唉。
結論
我個人非常喜歡 Thunderbird,儘管剛剛才小抱怨了一下一件小事。但是,整體而言,版面清爽,採用標準,與其它軟體的協調性很好,很穩定,擴充功能強大,這麼多優點,竟然還是 free!Thunderbird 真的是超讚的啦!安裝資訊
既然看到這裡,你應該有想要安裝來試試看吧 :DThunderbird 3
支援作業系統:Windows, Mac OS X, Linux
正體中文版下載 (Windows 版) :Thunderbird - 以您為本的郵件體驗
其它作業系統/其它語言下載:http://www.mozillamessaging.com/en-US/thunderbird/all.html
附註:
1. Lightning 附加元件的更多資訊在這裡
2. Lightning 目前的版本 (1.0b1) 只能讀取 Google Calendar,如果需要寫入 Google Calendar(當然也要可以寫入啊),那麼你需要加裝一個附加元件 Provider for Google Calendar
標籤:
軟體使用分享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O internet, addio! Addio?
昨天看到這樣的新聞:Excessive internet use linked to depression, research shows,重度網路使用者與憂鬱症的關係,是真的有關係。Leeds University 有一份研究顯示,相較於一般網路使用者,網路成癮者,的確比較多憂鬱症的情況。報告的摘要可以看這裡。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份研究並不能斷定關係的「方向」,也就是說,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掛在網路上面,因此有憂鬱症的發生?還是說,是已經有憂鬱症了,所以容易網路成癮,花過多時間掛在網上?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過度的依賴網路,以網路上的互動代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這樣的行為的確是與心理上的異常,例如憂鬱或成癮症,有關。
大概是上癮了就容易憂鬱吧?特別是癮頭愈來愈大的話。我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網路成癮的跡象;我是不玩臉書上的遊戲(還在 ㄍ一ㄣ),但是有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推特噗浪和臉書等等一眾網路服務上,呵嗯,好像有。三不五時就會想看看朋友及網友的狀態,看看別人分享的文章、新聞、影片。不太清楚的東西,還會自動幫朋友請示孤狗大神並轉告!還有一堆 RSS 訂閱要讀,還有網誌要寫,還有一堆 email 要讀也要寫。我現在都找不出時間讀書了,一本書跟同事借了快兩個禮拜,我滿想看的一本書喔,只看了一章。像這種,的確有想要看,看的時候也的確有 enjoy 的書,最後都因為時間拖久,也就忘了。剛剛試著努力回想那些只看了幾頁的書,不勝惆悵!但是,書,還只是整個現象的冰山一角。還有過去習慣聽的一些 podcasts,尤其是最近這一陣子,已經都找不出時間來聽,而累積到一百多則了!這還是我已經退掉一些訂閱的結果!這麼說來,成癮,已經離我不遠了。再這麼下去,憂鬱,可能就要上身了!
所以,我要下推!關噗!登出臉書!呃臉書自殺就不必了。遠離網路!再會了網路,再會!
就像電影在關鍵時刻會有配樂,這時候,我的心中響起了威爾第《阿依達》裡的「再會了,大地!」(O terra, addio!)。Youtube 有耶,還是卡拉絲(Maria Callas)的版本唷:
VERDI O terra, addio (AIDA)
Maria Callas (Aida)
Richard Tucker (Radames)
Direttore Tullio Serafin
欸,是說,真的要告別網路了嗎?啊... 呃... 嗯... 起碼暫別個幾小時,應該,還,辦得到吧?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份研究並不能斷定關係的「方向」,也就是說,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掛在網路上面,因此有憂鬱症的發生?還是說,是已經有憂鬱症了,所以容易網路成癮,花過多時間掛在網上?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過度的依賴網路,以網路上的互動代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接觸,這樣的行為的確是與心理上的異常,例如憂鬱或成癮症,有關。
大概是上癮了就容易憂鬱吧?特別是癮頭愈來愈大的話。我趕緊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網路成癮的跡象;我是不玩臉書上的遊戲(還在 ㄍ一ㄣ),但是有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推特噗浪和臉書等等一眾網路服務上,呵嗯,好像有。三不五時就會想看看朋友及網友的狀態,看看別人分享的文章、新聞、影片。不太清楚的東西,還會自動幫朋友請示孤狗大神並轉告!還有一堆 RSS 訂閱要讀,還有網誌要寫,還有一堆 email 要讀也要寫。我現在都找不出時間讀書了,一本書跟同事借了快兩個禮拜,我滿想看的一本書喔,只看了一章。像這種,的確有想要看,看的時候也的確有 enjoy 的書,最後都因為時間拖久,也就忘了。剛剛試著努力回想那些只看了幾頁的書,不勝惆悵!但是,書,還只是整個現象的冰山一角。還有過去習慣聽的一些 podcasts,尤其是最近這一陣子,已經都找不出時間來聽,而累積到一百多則了!這還是我已經退掉一些訂閱的結果!這麼說來,成癮,已經離我不遠了。再這麼下去,憂鬱,可能就要上身了!
所以,我要下推!關噗!登出臉書!呃臉書自殺就不必了。遠離網路!再會了網路,再會!
就像電影在關鍵時刻會有配樂,這時候,我的心中響起了威爾第《阿依達》裡的「再會了,大地!」(O terra, addio!)。Youtube 有耶,還是卡拉絲(Maria Callas)的版本唷:
VERDI O terra, addio (AIDA)
Maria Callas (Aida)
Richard Tucker (Radames)
Direttore Tullio Serafin
欸,是說,真的要告別網路了嗎?啊... 呃... 嗯... 起碼暫別個幾小時,應該,還,辦得到吧?
標籤:
當代啓示錄 (網路生活)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射鵰英雄傳》
《倚天屠龍記》,是我的第一部金庸小說。第二部是《射鵰英雄傳》。我最喜歡《射鵰》裡面,郭靖跟黃蓉兩小無猜的愛情,很「童話」。好像很多人會覺得《神鵰俠侶》裡,小龍女跟楊過的愛情比較唯美、「情比石堅」(這句成語這樣對嗎?還是「情比金堅」?)也是。但是,他們倆人的愛情我覺得是等待的愛情;故事裡有好大部份他們倆人是分開的,一直在尋找對方。這樣很美嗎?呃,也許吧?對某些人而言,也許朝夕相對反而帶來磨擦與痛苦吧 :p
除了兩小無猜童話般的愛情以外,《射鵰》也穿插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也是金庸作品的一個特色,而我也喜歡看他這些歷史「假想」。然後還不只是這樣,例如,書裡面有一段是成吉思汗在臨終前,跟郭靖的對話,成吉思汗豪氣萬千問郭靖,自己東征西討一輩子,所征服的領土是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是郭靖想起來一路隨軍所看到的戰爭的慘烈殘忍,卻問成吉思汗,可是一個人死後能佔多大的地呢?(對啊,一個人死後能佔多大的地呢?你成吉思汗征服大半天下又怎樣呢?)這一段的描寫很令我感動。這就是金庸之所以為金庸。一部小說,有精采的故事,很好。如果能傳達出作者的真情,也很好。像是另外一段,黃蓉得知郭靖與華箏公主已被大汗許婚,所以她與郭靖的相處分別在即,然後,他們碰上下大雨,於是一路奔跑著找地方躲雨,然後黃蓉突然不跑了,她說這裡下大雨,前面也下大雨,明知前面也是雨,為什麼還要拚命往前跑?兩人於是放下腳步慢慢走,任憑雨水浠瀝嘩啦打在身上。此時,兩人的心裡面大概也是浠瀝嘩啦了吧?情跟景都是慘到了極點,令人難受。
除了真情以外,如果能觸動人的內心、啓發讀者思索人生的意義,那更好!我是說「啓發」,作者並不一定需要直接告訴我們他覺得價值觀應該是怎樣。大汗跟郭靖的那一段對話,就是「萬世武功」跟「一將功成萬骨枯」兩種價值觀的對比。成吉思汗建立的橫跨亞洲歐洲的大帝國確實在歷史上是難能比擬或突破的功業。呃,歷史課本是這麼說的。如果帝國統一了,自然它轄下的地區就不會再有征戰和殺剹。不過,帝國內部呢,如果帝王是殘忍的,不以民為心(現代話大概就是「不重視人權」這個意思),或者它制度是有問題的,會造成社會不公、強凌弱、眾暴寡、有錢人欺壓窮人,那麼這樣的大帝國還是血腥的。但如果這個大帝國是像唐朝、或者漢朝,那樣的民生富裕、歌舞昇平的大帝國,那麼帝國建立之初所犧牲的生命、所殺的人、所流的血,就會被視為是不可避免之惡吧?
話說回來,這倒不是我們日常生活需要面臨的善惡考量、人生意義。奇怪,我是怎麼扯到這裡來的?喔,對了,華視的八點檔,上星期剛演完《倚天屠龍記》,這個禮拜開始播的是《笑傲江湖》。前不久,又聽聞遠流要出「金庸機」的新聞。這一陣子,好「金庸」啊。我其實只是湊個熱鬧!:D
除了兩小無猜童話般的愛情以外,《射鵰》也穿插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也是金庸作品的一個特色,而我也喜歡看他這些歷史「假想」。然後還不只是這樣,例如,書裡面有一段是成吉思汗在臨終前,跟郭靖的對話,成吉思汗豪氣萬千問郭靖,自己東征西討一輩子,所征服的領土是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是郭靖想起來一路隨軍所看到的戰爭的慘烈殘忍,卻問成吉思汗,可是一個人死後能佔多大的地呢?(對啊,一個人死後能佔多大的地呢?你成吉思汗征服大半天下又怎樣呢?)這一段的描寫很令我感動。這就是金庸之所以為金庸。一部小說,有精采的故事,很好。如果能傳達出作者的真情,也很好。像是另外一段,黃蓉得知郭靖與華箏公主已被大汗許婚,所以她與郭靖的相處分別在即,然後,他們碰上下大雨,於是一路奔跑著找地方躲雨,然後黃蓉突然不跑了,她說這裡下大雨,前面也下大雨,明知前面也是雨,為什麼還要拚命往前跑?兩人於是放下腳步慢慢走,任憑雨水浠瀝嘩啦打在身上。此時,兩人的心裡面大概也是浠瀝嘩啦了吧?情跟景都是慘到了極點,令人難受。
除了真情以外,如果能觸動人的內心、啓發讀者思索人生的意義,那更好!我是說「啓發」,作者並不一定需要直接告訴我們他覺得價值觀應該是怎樣。大汗跟郭靖的那一段對話,就是「萬世武功」跟「一將功成萬骨枯」兩種價值觀的對比。成吉思汗建立的橫跨亞洲歐洲的大帝國確實在歷史上是難能比擬或突破的功業。呃,歷史課本是這麼說的。如果帝國統一了,自然它轄下的地區就不會再有征戰和殺剹。不過,帝國內部呢,如果帝王是殘忍的,不以民為心(現代話大概就是「不重視人權」這個意思),或者它制度是有問題的,會造成社會不公、強凌弱、眾暴寡、有錢人欺壓窮人,那麼這樣的大帝國還是血腥的。但如果這個大帝國是像唐朝、或者漢朝,那樣的民生富裕、歌舞昇平的大帝國,那麼帝國建立之初所犧牲的生命、所殺的人、所流的血,就會被視為是不可避免之惡吧?
話說回來,這倒不是我們日常生活需要面臨的善惡考量、人生意義。奇怪,我是怎麼扯到這裡來的?喔,對了,華視的八點檔,上星期剛演完《倚天屠龍記》,這個禮拜開始播的是《笑傲江湖》。前不久,又聽聞遠流要出「金庸機」的新聞。這一陣子,好「金庸」啊。我其實只是湊個熱鬧!:D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一日之計在於晨!」之晨間日記
從上個禮拜開始,我也寫起「晨間日記」了!
前陣子在 Twitter 上看到「晨間日記」的分享,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接著發現有專書在介紹,看了以後,決心一試。它的形式是九宮格,每一格分別代表你所關注的人生面向,例如工作、家庭、朋友、財務等。其實你只需要選擇八種面向,因為有一格是基本資料,像是日期天氣等等。如果想不出來有哪些面向想關注,那麼書裡面有建議,而且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不少人分享的日記格式,都可以提供參考。
另外一個特色,這個日記寫作的時間,不是一般習慣的晚上腄覺前,而是在早晨起床後。也就是說,其實這個日記比較多着重於計劃的部份,相對少一點反省的成份。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如何,我自己的情況是,只有在工作上才會做「計劃」。個人的生活,如果有什麼想法,多半只是隨手寫在某個地方。而跟日期有關的,則會記錄到「行事曆」去。我的行事曆最早以前是用 MS Outlook,後來用 Apple 的 iCal,現在用 Thunderbird 裡的附加元件 Lightning。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很統一的地方來記錄所有我想關注、我覺得重要的事情。至於計劃,並不是說自己沒有計劃,但是嚴格說起來,其實我有的,多半只是一些「想法」,或者是比較長期的「期望」。仔細反省起來,從踏入職場開始工作以來,我的生活其實是繞著工作打轉的。(這麼想起來有點悲哀,應該要趕緊迷途知返!)所以,當我看到晨間日記這個方法,我真心覺得會是一個不錯的「手段」,幫助自己管理生活。每一天都是以晨間日記開始,檢視一下目前的狀態,在三分鐘以內的時間規劃一下今天的方向。九宮格可以提醒自己每天都關注到生活的各個面向,不要只專注在某些面。這方法實在是滿實際又周到的。
當然,這只是「手段」。至於長期的目標,還是應該要事先清楚地規劃及記錄下來。然後利用晨間日記幫助自己每天檢視當前進度,和跟著調整規劃。
前面所說的專書,就是這一本:Findbook > 商品簡介 > 晨間日記の奇蹟(暢銷10萬冊典藏紀念版)-全球觀點14
我的格式,是參考了本書提供的範例之後,再做修改。如圖所示。
寫到這裡,本來準備下標題了,突然想起小學生時代,老師常講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哇呀!原來,「一日之計在於晨」,具體來講,就是這個意思啊!
前陣子在 Twitter 上看到「晨間日記」的分享,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接著發現有專書在介紹,看了以後,決心一試。它的形式是九宮格,每一格分別代表你所關注的人生面向,例如工作、家庭、朋友、財務等。其實你只需要選擇八種面向,因為有一格是基本資料,像是日期天氣等等。如果想不出來有哪些面向想關注,那麼書裡面有建議,而且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不少人分享的日記格式,都可以提供參考。
另外一個特色,這個日記寫作的時間,不是一般習慣的晚上腄覺前,而是在早晨起床後。也就是說,其實這個日記比較多着重於計劃的部份,相對少一點反省的成份。我不知道大多數人如何,我自己的情況是,只有在工作上才會做「計劃」。個人的生活,如果有什麼想法,多半只是隨手寫在某個地方。而跟日期有關的,則會記錄到「行事曆」去。我的行事曆最早以前是用 MS Outlook,後來用 Apple 的 iCal,現在用 Thunderbird 裡的附加元件 Lightning。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很統一的地方來記錄所有我想關注、我覺得重要的事情。至於計劃,並不是說自己沒有計劃,但是嚴格說起來,其實我有的,多半只是一些「想法」,或者是比較長期的「期望」。仔細反省起來,從踏入職場開始工作以來,我的生活其實是繞著工作打轉的。(這麼想起來有點悲哀,應該要趕緊迷途知返!)所以,當我看到晨間日記這個方法,我真心覺得會是一個不錯的「手段」,幫助自己管理生活。每一天都是以晨間日記開始,檢視一下目前的狀態,在三分鐘以內的時間規劃一下今天的方向。九宮格可以提醒自己每天都關注到生活的各個面向,不要只專注在某些面。這方法實在是滿實際又周到的。
當然,這只是「手段」。至於長期的目標,還是應該要事先清楚地規劃及記錄下來。然後利用晨間日記幫助自己每天檢視當前進度,和跟著調整規劃。
前面所說的專書,就是這一本:Findbook > 商品簡介 > 晨間日記の奇蹟(暢銷10萬冊典藏紀念版)-全球觀點14
我的格式,是參考了本書提供的範例之後,再做修改。如圖所示。
寫到這裡,本來準備下標題了,突然想起小學生時代,老師常講的,「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哇呀!原來,「一日之計在於晨」,具體來講,就是這個意思啊!
標籤:
首發團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150 位朋友?那是人類的極限啊!
好久沒有使用 MSN Messenger 了。覺得霸著人家的電腦畫面嘰嘰喳喳說個沒停;或者霸著人家的時間非得跟我一問一答,實在霸道。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由於看不見對方,如果對方突然有事離開電腦畫面前,例如接電話,突然沒了反應,萬一又是重要的問題急需對方的答覆,這個時候就會備感焦慮了。還有,看著朋友上線了的訊息,有時會有點困惑,是打招呼好呢?不打招呼好呢?反之亦然,看到某些朋友的招呼,有時也有同樣的疑惑。
臉書,推持,或者噗浪,就不一樣。基本上就當我是自言自語吧,你不需要理我,如果我所說的,你沒有興趣的話。如果你有興趣,非常歡迎你回應。這樣的態度,相較之下,是不是客氣多了?自然深得我心,像我這樣總是為人着想的人,呃...啊... 好吧(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其實是內向、不善於與人交際的人。
說到與人交際應酬,有些人真的是長袖善舞,令人羨慕。有些朋友在臉書上面的朋友數可以達到幾百人,令人咋舌,喔,不,是令,我,咋舌。前幾天,看到一則報導,OMG: brains can't handle all our Facebook friends。大意是說,根據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 Robin Dunbar 在 1990 年代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受限於新大腦皮質的大小,因此能夠處理的「有意義」的社交圈,最多大約就是 150 位朋友。這個理論因此名為“Dunbar's number”。最近,Dunbar 教授將他的研究擴展到了近來很夯的社交網路平台,Facebook,觀察這種具有網路無遠弗屆特性的社交平台,是否可以幫助人們突破 150 這個限制。初步的研究結果卻顯示為仍與之前的研究一致。也就是說,雖然很多人在 Facebook 上可以擁有好幾百位朋友,甚至是幾千位朋友,可是從網路流量來觀察他們之間彼此的交流,卻發現事實上能夠密切維繫的社交圈,還是在 150 位朋友左右。沒錯!就是 150,不論這個人是如何地善於交際!
關於 "Dunbar's number"(鄧巴係數),也可以參考這一篇,這是華視新聞的報導:網路雖無國界 人際社交圈還是一樣小 鄧巴係數:最多150人。它對於「鄧巴係數」的來龍去脈解說更加詳細,值得一讀。
據說 Dunbar 教授在今年稍後會公布完整的報告。但就初步的這個研究結果,150 這個「天險」,聽起來就很耐人尋味。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衝著這樣的結論,偏偏要來試試如何突破?我是說,比方我就設定自己挑戰例如 200 人好了,然後將 200 分為五組,每一組四十人,然後我就每天挑三組與他們密切互動,可能要用程式控制一下,不要有哪一組被漏掉太久。這樣的話,是不是就算是突破了?好吧,這樣就與這個研究的前題不合。其實我只是在想,如果 Facebook 這種交友方式(沒有在實際生活中面對面接觸過)普及到可以代替某部份的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到了那一天(我相信會有那一天),人類應該可以突破 150 這個限制吧?畢竟,演化論是這麼說的嘛,環境變遷,產生變異,最後,適者生存。
再看一次這個數字,150,嗯,聽起來,好 小 啊(我的話當然是不知還要再打幾折下去)。但這才是真正的社交圈,什麼 300、500、1500、5000!那些都只是表面數字啊 啊 啊...
臉書,推持,或者噗浪,就不一樣。基本上就當我是自言自語吧,你不需要理我,如果我所說的,你沒有興趣的話。如果你有興趣,非常歡迎你回應。這樣的態度,相較之下,是不是客氣多了?自然深得我心,像我這樣總是為人着想的人,呃...啊... 好吧(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其實是內向、不善於與人交際的人。
說到與人交際應酬,有些人真的是長袖善舞,令人羨慕。有些朋友在臉書上面的朋友數可以達到幾百人,令人咋舌,喔,不,是令,我,咋舌。前幾天,看到一則報導,OMG: brains can't handle all our Facebook friends。大意是說,根據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 Robin Dunbar 在 1990 年代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受限於新大腦皮質的大小,因此能夠處理的「有意義」的社交圈,最多大約就是 150 位朋友。這個理論因此名為“Dunbar's number”。最近,Dunbar 教授將他的研究擴展到了近來很夯的社交網路平台,Facebook,觀察這種具有網路無遠弗屆特性的社交平台,是否可以幫助人們突破 150 這個限制。初步的研究結果卻顯示為仍與之前的研究一致。也就是說,雖然很多人在 Facebook 上可以擁有好幾百位朋友,甚至是幾千位朋友,可是從網路流量來觀察他們之間彼此的交流,卻發現事實上能夠密切維繫的社交圈,還是在 150 位朋友左右。沒錯!就是 150,不論這個人是如何地善於交際!
關於 "Dunbar's number"(鄧巴係數),也可以參考這一篇,這是華視新聞的報導:網路雖無國界 人際社交圈還是一樣小 鄧巴係數:最多150人。它對於「鄧巴係數」的來龍去脈解說更加詳細,值得一讀。
據說 Dunbar 教授在今年稍後會公布完整的報告。但就初步的這個研究結果,150 這個「天險」,聽起來就很耐人尋味。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衝著這樣的結論,偏偏要來試試如何突破?我是說,比方我就設定自己挑戰例如 200 人好了,然後將 200 分為五組,每一組四十人,然後我就每天挑三組與他們密切互動,可能要用程式控制一下,不要有哪一組被漏掉太久。這樣的話,是不是就算是突破了?好吧,這樣就與這個研究的前題不合。其實我只是在想,如果 Facebook 這種交友方式(沒有在實際生活中面對面接觸過)普及到可以代替某部份的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到了那一天(我相信會有那一天),人類應該可以突破 150 這個限制吧?畢竟,演化論是這麼說的嘛,環境變遷,產生變異,最後,適者生存。
再看一次這個數字,150,嗯,聽起來,好 小 啊(我的話當然是不知還要再打幾折下去)。但這才是真正的社交圈,什麼 300、500、1500、5000!那些都只是表面數字啊 啊 啊...
標籤:
當代啓示錄 (網路生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