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昨晚在看《天倫之旅》的時候,看到父子互相揮手道別的一幕,我突然淚如雨下。
《天倫之旅》(Everybody's Fine)劇中,勞勃迪尼諾飾演的,是一位在子女眼中嚴格的父親,這真的很像我爸。而戲裡面的子女們,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父親的完美標準要求的那種心情,我也很能夠感同身受。事實上,我現在的狀況,不要說是否能令爸感到驕傲了,我連對自己都覺得無法交待--對於一切,對於所謂「人生」,我覺得很茫然。茫然有很多種,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可能是不確定自己正在做的事--甚至於「方向」到底對不對,都感到疑惑。那麼我是哪一種「茫然」呢?滿慘的那一種,就是兩者都有一點。
其實茫然不是問題。因為我覺得人生本來是就是一場追尋、得到/破滅、調整,再來過,這樣的循環,不停地循環直到老死(whichever comes first。不過,老了還是可以、也會繼續這樣的循環,直至死亡)。這個循環跟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的流程有著一樣的精神,Plan -> Do -> Check -> Act -> Plan... 「追尋」就是計劃(Plan)跟實踐(Do),然後檢驗結果,再做調整,也就是 "React"。達成原先的理想,並不一定帶來專案的結束,也可能是調整,因為你可能會覺得,原來那也沒什麼(:-O),或者,其實沒那麼重要(:-O),其實不是你想要的,或者,原來還有更高遠的「境界」;我還想要更多;我願無窮嘛!於是你會「調整」,然後重新「計劃」跟「實踐」。而「破滅」也不一定接著是「調整」,因為你可能會認知到夢想跟實際的差距,你可能會瞭解那是無謂的、或不實際的目標,於是專案嘎然而止,另啓新專案。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專案所組成,一個接著一個,所以「茫然」無所謂,那只是一種「感覺」,你還是在一個專案裡面,你還是會走到專案結束,然後開始新的專案。但是,我們當然還是不希望人生到頭來每個專案內容都一樣,也就是說,一直在重複過去的錯誤。茫然只是感覺的一種,只要不要造成專案的停滯,那就問題不大。我們都很討厭那種結不了案的專案不是嗎?
所以,茫然,其實不是問題。只是,當我正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爸突然走了,我再也沒有可能讓他看到我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刻,讓他也同感驕傲。這種感覺,真的難以言表。
那以前呢?爸還在世的時候,我有令他驕傲過嗎?我很想說:「有!」,但是,不由得想起一件往事。曾經,當我工作上春風得意,人生很順利的時候,他卻跟我說:「妳要小心!不會永遠都是這麼好運的!」。其實,理智上面,我當然知道爸是好意,他是要我不要驕傲地失了腳步,他是提醒我謙卑的道理--是啊,人們在遭受打擊時都會變得謙卑,但在遭遇順境時卻很容易流於驕慢,所以他要提醒我--我不是不能理解這些道理;我不是不能理解,爸只是擔心我。我也不是不能理解,爸這也是在提醒我要未雨綢繆。但我當時,心裡卻是一股怒火,「我現在這樣對你而言還不夠好嗎?為什麼,你就不能單純地為我感到高興一次?!」,也有點委屈,「為什麼說『運氣』?現在的狀況不是我應得的嗎?」
於是,我連是否曾令他驕傲我都不知道了!!
話說回來,可是,我的年紀也夠大、我也看的夠多了,我早已經知道事實不是那樣;我早已經知道爸對我們的愛是遠大於那些我們眼中他對於我們的要求。我已經明白,爸所作所說的一切,都是出於對我們的愛!電影裡面更直接演出來,其實對爸爸而言,最重要的是子女們快樂;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跟「有什麼成就」根本無關!我爸沒對我這樣說過,我也再沒機會問他,「你是不是也只是希望我快樂而已?」儘管我心裡知道,其實爸就是那樣。
只不過,「知道」跟「感受」還是兩回事。所以,光一個簡單的「再見」,都可以這麼五味雜陳,何況是「永別」?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昨晚不想睡,電視轉來轉去,轉到 HBO 正在播《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不知不覺就看了下去。記得當初電影上映時就有提到這是真實事件改編,關於一位母親尋找她失蹤的小孩,而且她始終沒有找回她的兒子。故事還牽扯到到當時警察權濫用的問題,此外,似乎也影射當時社會的女性並沒有被平等地對待的現象。
不過,最吸引人的總是謎,到底科林斯太太的兒子華特是生是死,一直是個謎,一直到她過世都沒能再得到兒子的消息。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那種痛苦。
戲裡面提到當時的一宗刑事案件,當時震驚美國社會的「懷恩威爾雞舍」綁架謀殺案(Wineville Chicken Coop Murders)。兇手是個心理變態,電影裡面有演出部份虐殺的情節,非常令人作嘔,很難想像,怎會有人用那樣殘忍的手法殺害兒童。看完影片後我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兇手出身於一個不正常的家庭,這或許可以部份解釋為何他如此變態,當然那並不能成為他變態的理由!雖然說一開始他的確是一個不正常家庭的受害者,可是後來,他變成其他無辜孩童的加害者!最後,他還是得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他後來被處以絞刑。電影裡有相當程度地描述了行刑的過程。那也是令人很不舒服的畫面。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一種正義的伸張吧。但是,被殘忍殺害了的孩童們,仍舊是已經被殘忍地殺死了,這個事實怎樣也無法改變,而且也已經不能挽回。話說回來,或許,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也許,更值得探討的是,如何去發現那些受害者,尤其是在他們還沒有搖身一變成為加害者之前。
這整個事件的年代是 1928 年,美國才剛通過女性的投票權--就在八年前(即 1920)。而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女性投票權,也只比美國早了兩年(即 1918)。女權運動,女性平權,不要說社會,即使是口號,都還沒能夠被喊得「震天價響」。電影裡面的情節,警方對於像科林斯太太這樣獨立的女性,對付的手段就是把她丟進精神療養院,逼迫她相信自己是精神失常的(這也是真實的情節),電影裡這樣的情節安排,某種程度反映當時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女性應該是要依附於男性來生存的,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在中國,1928 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在北伐,正要討平軍閥、統一全中國。台灣,當時還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時是昭和時期。我爸媽都還沒有出生。我外婆已經是人家的童養媳了(或者即將成為?)。我無法想像那個時代,說實在的。
電影最後給的交待是:由於另外一名走失小孩出現,他宣稱自己就是從懷恩威爾雞舍逃出來的,而且另外還有兩名小孩也逃了出來,其中一名他表示就是華特科林斯!當時他們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逃命,所以無法得知彼此是否生還。這個消息讓科林斯太太燃起希望,相信自己的兒子還安然活在某個地方。不過,回到歷史現實面,接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如果有逃出成功雞舍的)華特不知道有沒有去從軍?也不知道他戰後是否生還、安然回到美國?這一切都很難講。他始終都沒有再出現在他母親面前。
我想到前不久美國一則社會新聞,一名被擄走的小女孩,在十幾二十年後,跟她的父母親重聚,她已經替當年擄走她的兇嫌生了幾個小孩!被問到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對外求援,或者至少聯絡她的父母親時,我記得她的理由也是非常地令人難以想像,基本上就是類似:一天過一天,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習於現狀吧?也許華特也是這樣吧?逃出雞舍後,在某個地方流浪著,或者被人收養,漸漸習慣了新的生活,不再回頭想過去,又或者發生了其他意外事件,像是從軍參加二戰戰死?這些都沒有人能知道了。如果他還活著,現在應該是九十一歲。
科林斯太太,Christine Collins,雖然她不是歷史名人,在女權運動中,大概也沒人會把她劃進去,不過,她據理力爭,在那樣的時代,能有獨立的精神,在種種打擊之下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這勇氣,真是令人敬佩。也許她不是女權鬥士,但她的精神,她絶對是一名鬥士!令人敬佩!
不過,最吸引人的總是謎,到底科林斯太太的兒子華特是生是死,一直是個謎,一直到她過世都沒能再得到兒子的消息。一般人真的很難想像那種痛苦。
戲裡面提到當時的一宗刑事案件,當時震驚美國社會的「懷恩威爾雞舍」綁架謀殺案(Wineville Chicken Coop Murders)。兇手是個心理變態,電影裡面有演出部份虐殺的情節,非常令人作嘔,很難想像,怎會有人用那樣殘忍的手法殺害兒童。看完影片後我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兇手出身於一個不正常的家庭,這或許可以部份解釋為何他如此變態,當然那並不能成為他變態的理由!雖然說一開始他的確是一個不正常家庭的受害者,可是後來,他變成其他無辜孩童的加害者!最後,他還是得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他後來被處以絞刑。電影裡有相當程度地描述了行刑的過程。那也是令人很不舒服的畫面。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一種正義的伸張吧。但是,被殘忍殺害了的孩童們,仍舊是已經被殘忍地殺死了,這個事實怎樣也無法改變,而且也已經不能挽回。話說回來,或許,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也許,更值得探討的是,如何去發現那些受害者,尤其是在他們還沒有搖身一變成為加害者之前。
這整個事件的年代是 1928 年,美國才剛通過女性的投票權--就在八年前(即 1920)。而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女性投票權,也只比美國早了兩年(即 1918)。女權運動,女性平權,不要說社會,即使是口號,都還沒能夠被喊得「震天價響」。電影裡面的情節,警方對於像科林斯太太這樣獨立的女性,對付的手段就是把她丟進精神療養院,逼迫她相信自己是精神失常的(這也是真實的情節),電影裡這樣的情節安排,某種程度反映當時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女性應該是要依附於男性來生存的,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在中國,1928 年,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在北伐,正要討平軍閥、統一全中國。台灣,當時還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時是昭和時期。我爸媽都還沒有出生。我外婆已經是人家的童養媳了(或者即將成為?)。我無法想像那個時代,說實在的。
電影最後給的交待是:由於另外一名走失小孩出現,他宣稱自己就是從懷恩威爾雞舍逃出來的,而且另外還有兩名小孩也逃了出來,其中一名他表示就是華特科林斯!當時他們各自朝不同的方向逃命,所以無法得知彼此是否生還。這個消息讓科林斯太太燃起希望,相信自己的兒子還安然活在某個地方。不過,回到歷史現實面,接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如果有逃出成功雞舍的)華特不知道有沒有去從軍?也不知道他戰後是否生還、安然回到美國?這一切都很難講。他始終都沒有再出現在他母親面前。
我想到前不久美國一則社會新聞,一名被擄走的小女孩,在十幾二十年後,跟她的父母親重聚,她已經替當年擄走她的兇嫌生了幾個小孩!被問到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對外求援,或者至少聯絡她的父母親時,我記得她的理由也是非常地令人難以想像,基本上就是類似:一天過一天,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習於現狀吧?也許華特也是這樣吧?逃出雞舍後,在某個地方流浪著,或者被人收養,漸漸習慣了新的生活,不再回頭想過去,又或者發生了其他意外事件,像是從軍參加二戰戰死?這些都沒有人能知道了。如果他還活著,現在應該是九十一歲。
科林斯太太,Christine Collins,雖然她不是歷史名人,在女權運動中,大概也沒人會把她劃進去,不過,她據理力爭,在那樣的時代,能有獨立的精神,在種種打擊之下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這勇氣,真是令人敬佩。也許她不是女權鬥士,但她的精神,她絶對是一名鬥士!令人敬佩!
標籤:
電影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會作道德判斷的機器人
我們都已經看過現代化的機器人能作些什麼事;每次只要機器人多學會一項技能,就會登上新聞版面,像是會跳舞的機器人,像是會指揮交響樂團的機器人 (YouTube - Honda ASIMO Conducts The Detroit Symphony Orchestra),這些都是舊聞了。最近還有會演戲的機器人;他們可以模擬人類的表情 (YouTube - Robot actress takes to the stage),現在還有這個:會作道德判斷的機器人!
Discovery News 上週有一則報導,Robot Makes Ethical Decisions,介紹了這個有道德思考的機器人,它是由哲學家 Susan Anderson 和電腦科學家 Michael Anderson 共同研發(是真的 Mr. Anderson、真的不是 Neo!),他們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式讓機器人作道德判斷,這個電腦程式根據的原則是 1930 年一位蘇格蘭的哲學家 David Ross 所發展的道德準則 prima facie,像是保持公正、做好事、不得傷害、信守承諾等等 (W. D. Ross)。
舉例來說,這個機器人可以協助病人用藥,它會提醒病人吃藥的時間到了,如果病人一再地拒絕服藥的話,它就會使出擒拿術強押病人用藥--啊,那個是機器戰警才會作的事--是這樣的,如果病人一再地拒絕服藥的話,這個有道德感的機器人會通知醫生!!
不過,現實的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單純,例如,如果病人欺騙它的話;像是答應服藥但是並沒有真的去吃藥。又或者病人直接把機器人關機!像這些情況,就超出機器人所能對付的範圍了。
畢竟,就像這則新聞報導最後所提到的,機器人可以有道德,可是人類不一定有道德。
P.S. 誠心建議您連到 Discovery News 上面的新聞頁面看看,因為網頁裡有附上影片,除了可以看到 Mr. Anderson,喔還有 Ms. Anderson,現身說法以外,最主要是影片裡面,機器人還會跳舞給你看,甚至還會表演瑜珈給你看(見 3:01 處),很厲害的!
Discovery News 上週有一則報導,Robot Makes Ethical Decisions,介紹了這個有道德思考的機器人,它是由哲學家 Susan Anderson 和電腦科學家 Michael Anderson 共同研發(是真的 Mr. Anderson、真的不是 Neo!),他們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式讓機器人作道德判斷,這個電腦程式根據的原則是 1930 年一位蘇格蘭的哲學家 David Ross 所發展的道德準則 prima facie,像是保持公正、做好事、不得傷害、信守承諾等等 (W. D. Ross)。
舉例來說,這個機器人可以協助病人用藥,它會提醒病人吃藥的時間到了,如果病人一再地拒絕服藥的話,它就會使出擒拿術強押病人用藥--啊,那個是機器戰警才會作的事--是這樣的,如果病人一再地拒絕服藥的話,這個有道德感的機器人會通知醫生!!
不過,現實的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單純,例如,如果病人欺騙它的話;像是答應服藥但是並沒有真的去吃藥。又或者病人直接把機器人關機!像這些情況,就超出機器人所能對付的範圍了。
畢竟,就像這則新聞報導最後所提到的,機器人可以有道德,可是人類不一定有道德。
P.S. 誠心建議您連到 Discovery News 上面的新聞頁面看看,因為網頁裡有附上影片,除了可以看到 Mr. Anderson,喔還有 Ms. Anderson,現身說法以外,最主要是影片裡面,機器人還會跳舞給你看,
標籤:
科技新聞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買「筆」記
前幾天,到文具店去買東西,順便逛一下,想找一枝原子筆。其實我好久沒有逛文具店買筆了。因為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家自己就是開文具店的。到了我大學畢業以後,基本上就跟寫這個動作慢慢絕緣了,只有偶而,像是開會的時候,拿枝筆在筆記本上裝模作樣寫點東西,這樣而已。真的很久沒買筆了。話說那一天,要找一枝合用的筆。東看西看,發現現在好像「極細」是王道。筆芯有 0.5、0.38、0.25 等等,而且是好幾排,陣容非常雄壯。我想起來以前電視上面還有原子筆廣告的時代(很難想像吧!原子筆廣告耶!!有看過?真的?多久以前?!),那時,筆芯的直徑就是技術所在(吧?),總是要強調極細。那個時候,很自然地,也覺得願意多花點錢買極細筆尖的筆。只因為那是最酷炫的。現在呢,極細竟然還可以有好幾種細法!價錢雖然有貴一點點,但顯然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也不是什麼酷炫的行頭,只是到底哪一種粗細比較符合你的使用要求而已。以我自己而言,我不喜歡。0.38 我不喜歡。0.5 我也不喜歡。0.25 就更別提了!筆尖那麼細,寫在紙上,彷彿就要劃破紙張,割裂紙張!
看來看去,一試再試,最後,我還是想找原來的、一般的、普通粗細的筆。寫出來,看到紙張上,墨色飽滿,果然,舒服多了。然而,問題來了。老問題來了。不是錢的問題。所謂原來的、一般的、普通的粗細的筆,它的價錢其實是所有原子筆之中最便宜的!所以,如果說是錢的問題,那簡直就是嫌它為何比別人便宜了!這算是哪門子的問題呢?不是!不是錢的問題。問題是,老問題是,漏油!是的。幾十年過去了,一代又一代過去了,幾百年過去了(咦?原子筆是什麼時候的發明?),始終!始終都有筆芯漏油的問題!就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總是寫著寫著,手掌側面就沾上了筆油,然後再印到其它地方,搞得一頁筆記髒兮兮的!那恐怖的學生時代回憶又回來了!--好像太誇張了。呃,回到現實。話說那天,我在店家提供的試寫的紙上,停筆處,甚至轉折處,仍舊發現有些微漏油的現象。很奇怪。這個問題竟然始終如一!當然,話說回來,當初也是因為這個問題,所以極細筆芯能夠大受歡迎,因為漏油相對不明顯;相較之下,筆記頁面就很乾淨。不管怎樣,還是令人好奇,為什麼漏油問題,在一般粗細的筆上仍然不能有效解決。
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在意吧?只要買細一點筆芯的原子筆,就不用擔心漏油問題。如果不喜歡細細的筆尖彷彿要劃破紙張的感覺,那就,呃,又不想漏油,呃,那就別用原子筆,改用極細簽字筆不就好了?幹嘛那麼囉嗦、吹毛求疵?對呀!我是在堅持什麼啊?
其實,我只是想找一枝劃重點的紅筆而已。筆跡太細,我怕重點的呈現顯得不夠突出。簽字筆呢?但我又不希望因為墨色太過充足映到紙張背面,搞得看到紅線還得分辨是不是背頁印過來的。
還有,呃,其實,那天,我忘了帶錢包,又懶得再跑一趟,口袋裡只有零錢...
看來看去,一試再試,最後,我還是想找原來的、一般的、普通粗細的筆。寫出來,看到紙張上,墨色飽滿,果然,舒服多了。然而,問題來了。老問題來了。不是錢的問題。所謂原來的、一般的、普通的粗細的筆,它的價錢其實是所有原子筆之中最便宜的!所以,如果說是錢的問題,那簡直就是嫌它為何比別人便宜了!這算是哪門子的問題呢?不是!不是錢的問題。問題是,老問題是,漏油!是的。幾十年過去了,一代又一代過去了,幾百年過去了(咦?原子筆是什麼時候的發明?),始終!始終都有筆芯漏油的問題!就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總是寫著寫著,手掌側面就沾上了筆油,然後再印到其它地方,搞得一頁筆記髒兮兮的!那恐怖的學生時代回憶又回來了!--好像太誇張了。呃,回到現實。話說那天,我在店家提供的試寫的紙上,停筆處,甚至轉折處,仍舊發現有些微漏油的現象。很奇怪。這個問題竟然始終如一!當然,話說回來,當初也是因為這個問題,所以極細筆芯能夠大受歡迎,因為漏油相對不明顯;相較之下,筆記頁面就很乾淨。不管怎樣,還是令人好奇,為什麼漏油問題,在一般粗細的筆上仍然不能有效解決。
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在意吧?只要買細一點筆芯的原子筆,就不用擔心漏油問題。如果不喜歡細細的筆尖彷彿要劃破紙張的感覺,那就,呃,又不想漏油,呃,那就別用原子筆,改用極細簽字筆不就好了?幹嘛那麼囉嗦、吹毛求疵?對呀!我是在堅持什麼啊?
其實,我只是想找一枝劃重點的紅筆而已。筆跡太細,我怕重點的呈現顯得不夠突出。簽字筆呢?但我又不希望因為墨色太過充足映到紙張背面,搞得看到紅線還得分辨是不是背頁印過來的。
還有,呃,其實,那天,我忘了帶錢包,又懶得再跑一趟,口袋裡只有零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