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酣暢筆意,書寫永恆 - 蘭亭集序

請問:這世上有哪一本書,它的序言比書籍本身還要有名、更廣為流傳?
是的,今天就來讀 書聖 王羲之 的 蘭亭集序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歲次癸丑,農曆三月初三,相當於西元 353 年 4 月 22 日(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換算的結果,請見最後面參考資料),王羲之與孫綽、謝安等名士共 41 人,在會稽山陰蘭亭飲酒賦詩,作品集結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即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書文俱佳。在書法上的藝術成就,被尊為 "天下第一行書",可見其在書法藝術上地位之崇隆。真本據傳已經隨唐太宗入土為安(西元 649 年),然而五代時唐太宗昭陵被溫韜所盜,卻不見蘭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蘭亭集序現存於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請見維基百科蘭亭集序)。真本既已作為陪葬,因此世傳的都是歷代的摹本,而其中,又以神龍本公認為最佳。神龍本是唐太宗時命馮承素臨摹。由於卷首印有唐中宗年號神龍之印,因此稱為神龍本。此本現藏於北京故宮。

  這序文顯然是王羲之在酒酣意暢時,信手揮就,一氣呵成。欣賞全文,由他快速流動的筆意,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書寫當時的興致高昂。一開始,空間多,字間及行距都比較大,也較為工整,到了最後,顯然是因空間不足,字間距離較小,而且,我猜想酒精也充分發酵了,愈寫愈快,意到筆隨,筆酣意暢,偶而還有塗抺覆寫,可見發乎自然、揮筆立就,並非字斟句酙打完草稿後再來騰寫。據說王羲之酒醒後數度重寫,但都寫不出原來的歡暢與飄逸。

  就文章本身,文體結合駢散,而結構緊湊。文字之流暢卻又有若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最大特色乃在於用字之奇,令讀者驚喜。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包括組合新鮮,氣魄千鈞,令讀者胸懷大開,例如:天朗氣清,映帶左右,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俯仰一世,趣舍萬殊,世殊事異。其次,形容詞充滿了跳動感,例如:激湍(形容清流),流(觴),曲(水),暢敘(幽情),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游(目),騁(懷)。而且,這些組合在音韻上,也經常是輕聲重聲搭配交錯。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為代表。再加上,多處用四字一句,唸起來很有節奏感,加上音韻的律動變化,簡直像是唱歌,而且是輕鬆快意的一首歌。



  接著我們從文章結構進一步來看文意。文章首二段交待了人、事(修禊)、時、地、物 (做了什麼;即 "一觴一詠")。第三段接續今天真開心,接著想到可是快樂不會永遠,人生是無常的,生命是短暫的。第四段主要在說明此文集的目的,事實上,進一步地提供了永恆的解救。第三段也可視為對當時盛行的老莊無為思想的一種反思。當時正處亂世,天下四分五裂,朝代更換頻仍,戰爭無日無休,由於朝不保夕的不安定感及對現實的無力感,社會上彌漫著遁世無為的氣氛,而文人名仕不是終日清談無為,就是追求放浪形駭之外的瀟灑。老莊思想正符合當時的時代精神,對於混亂不安的現實提供了一些安慰;一死生,齊壽夭。反正有生就有死,長短有差嗎?可是王羲之卻在這裡問了一個好問題,當我們「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時,那樣的快樂是多麼地的真實強烈!一轉眼,「情隨事遷...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這時的感慨卻又是多麼地真切窘迫!這無常,無論是樂趣、心志、感情的變化無常,還是現實、際遇的變化無常,怎能令人不感慨!難怪古人說「死生亦大矣」!何況,「修短隨化」;生命是短暫的!固然不論生命是長是短終究會死,問題是、重點是,生命其實是短暫的!這,「豈不痛哉」!

  第四段也就是最後一段,說明收編這個文集(蘭亭集)的原因,生命是短暫無常的,而文章所歌詠的人類感情;所引起的精神共鳴,卻是亙古永恆的。未來的讀者,想必也將有感於斯文。第四段裡「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真是神來一筆,一時間令我們好像搭上了愛因斯坦的光速太空船回頭看地球了!古往今來,百代過客,「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表面上只是解釋了這個文集收集的原因:想必也能令後人有所感動,可是這樣,其實也點出了永恆:雖然人的形體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卻是無分古今;卻是可以穿越時空!整篇文章的格局於是拉到了千秋百代之上了!

  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在書法之美外,將近一千七百年來仍然繼續感動讀者的原因吧。

  蘭亭集序是我非常喜愛的一篇文章。也數度重讀。不同的年紀心境來讀,感想收穫也有一些不同。小時候(忘記多小)見到此文,對於曲水流觴這樣的活動大感有趣,而且一直在想像是怎樣的葉子,怎樣的杯子,在河面上流動又是何種景象,悠然神往。小時候家旁邊就有條小水溝,我們幾個小孩子常常做了紙船,放到水裡讓它順著水流航行,我們總是興奮地在岸邊看著緊跟著直到它終於被水流給浸透沉沒了,回頭再挑戰不同大小不同紙質不同顏色的紙船。如果是現在還這樣玩耍的話,可能會被環保局開罰單了。由於水溝並不深,而且如果是枯水期時,水量不夠,能承載的紙船也會比較小,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令我對於葉子承載酒杯這件事特別好奇吧?後來年紀大一點,有了課業的壓力來讀這篇文章,嚮往的則是春光無限好,心得就是及時行樂。當時的年紀看這世界,是一片萬紫千紅,花香遍野,無限想像,無限憧憬。現在,工作了幾年,跑了幾個地方,經歷了些起起落落,再來看這篇文章,文章沒變,文字仍舊活潑跳躍,文章的情緒仍然愉悅舒暢,而我的讀後心得只是簡單的:愛惜光陰,珍惜生命。非常穩健務實。我想,人生的歷程就像一個旅程,這段旅程將會因藝術文學之美、大自然之美,而更加豐富。美感的體會是可以跨越時空,是可以永恆,這是我們可能享有、把握的 "永恆"。這是王羲之這篇蘭亭集序告訴我們的。但旅途當中也許會碰到崎嶇難行,也許會有機會 "凌絕項,一覽眾山水"。無論是哪種機緣,每一刻光陰都是可一不可再,一去不復返。想要永恆?永恆只在當下這一刻裡頭。這個,是王羲之給我們的啓示。

照例附上原文,邀請您搭上時空機,一起回到西元 353 年 4 月 22 日,一同來一觴一詠。


王羲之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8%AD%E4%BA%AD%E9%9B%86%E5%BA%8F
2. 蘭亭集序,名家大手筆系列,(香港)商務印書館/編輯
3.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http://db1x.sinica.edu.tw/sinocal/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