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你的工作快樂嗎?

公司所在的大樓,請了一位清潔阿姨,有幾次在洗手間遇到她正在工作,像是擦拭玻璃、拖地、洗刷洗手枱等等,她都會一邊工作一邊唱歌,她好自得其樂啊!旁邊聽著都可以感覺到她的愉快。然後我想起來,之前我在另外一家公司任職時,公司請的清潔阿姨也是這樣,好幾次都聽見她一邊工作一邊唱歌。我不禁在想,清潔工作是不是是一個很快樂的工作呢?試想一下,每個部份工作結束的時候,看看經過自己的雙手努力之後,環境變得乾淨、整潔,嗯,這樣的感覺應該是真的很充實、很棒吧!

對照之下,我自己是沒有邊工作邊唱歌的習慣。我老闆也沒有。想一想,我也換了不少工作環境(主要都是軟體研發部門),工作時會唱歌的,一時之間還真是想不出來有誰。有人聽過自己公司的,呃,大老闆好了,工作時一邊唱歌的嗎?有人撞見過大老闆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面唱歌的嗎?而我以為,大老闆們手握這麼多人的生殺大權,薪金福利又比我這小蝦米好那麼多,應該會比清潔阿姨要快樂啊!?不說大老闆了。同事的話,我反而是見過好幾位會在工作場合發飆的;看到過好幾次那種摔鍵盤、丟滑鼠的情況,或者是用不知名的東西敲擊桌面發出各種高音或低音等等不小的撞擊聲響的。甚至於,還見過某些專案經理破口大罵的 -- 不是為了搞笑故意誇大音量的,是真的抓狂了對著同事破口大罵的!雖然那個也算是異數了,就是說真的很稀奇了,畢竟都是同事嘛,每天都要一起工作的啊,但也還是有這樣的人。我自己呢,在工作上被氣到不行的經驗,也是有的,比方有一次我就.... (以下省略一仟字)。至於唱歌??呃,哼嗯,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那個有,唱出來?嗯,那個,好像還沒有到過那種境界。

不久前在哪兒聽到一則報導,是英國的一份調查,關於從事哪一種工作的人最快樂。調查結果比較快樂的幾個行業,都相當有意思。我特別記得第一名,那就是美髮師。它的分析是說,可能是因為,美髮師的工作就是要讓人們變美,人們變美心情也會變好;當客人滿心歡喜的付錢離開時,他們也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記得有一部電影,The Rock《絕地任務》,尼可拉斯‧凱吉跟史恩‧康納萊主演的一部動作片。Sean Connery 飾演一名恐怖的重刑犯,因為被關在黑牢裡太久,一頭恐怖的亂髮,裡面有一個情節是理髮師幫他剪完頭髮後,他伺機脫逃,在一場緊張刺激的打鬥和飯店大追逐後,在電梯裡面,理髮師非常害怕顫抖著聲音對史恩康納萊說:「那個... 我只想知道,你對你的新髮型滿意嗎?」可見,客人到底滿意不滿意美髮師的作品,對於美髮師而言有多重要!(XDD)包括美髮師,調查出來的所有名列前茅的令人樂在工作的行業,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們都不是一般來說薪水特別高的工作,甚至於,好像也跟一般認為的社會地位無關。這些快樂的行業好幾個都具有立即「回饋」的性質。美髮師是這樣;客人臉上的表情。我想清潔工也是這樣;工作完成後的環境。

也許,回饋的確是一個快樂與否的指標。正面的回饋自不在話下,例如,如果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感染那份快樂吧?而一般意義的回饋,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立刻看到自己的工作造成的結果、帶來的改變,那麼意義感就出現了,然後成就感可能也就隨之而來了,然後,快樂也就油然而生。反過來說,生產線上的工人,他/她的工作產出的回饋實在太遙遠了,消費者拿到他/她經手的那隻手機,或者那台 iPad 時臉上的快樂表情,生產線上的工人看不到啊!他/她看到的只是一小部份,手機的一小部份。意義感,我想也很薄弱。但我也不能說太多,除非確實去調查一下普遍而言生產線工人的快樂指數有多高?或多低?然後再跟其它行業比較。

又想到一個例子,記得在美國西雅圖的時候,每次去大賣場購物,幾乎是每一位結帳櫃枱人員都會跟你哈拉個幾句,很簡單的,大概就是,「今天天氣真好啊」(西雅圖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好像要放假了似的),或者問候你今天好嗎,要不然就是結完帳時祝你有個愉快的一天。他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都是很輕鬆隨意的。當然也有些人就是會比較嚴肅一些,那樣的話,他可能只會祝你有個愉快的一天。我是在想,也許,這樣作並不是為了什麼企業形象,也不是為了演出「以客為尊」、「熱誠服務」的樣子,也許,這麼做就是尋求回饋的一種方式;這樣他/她的工作也可以快樂一些?但是,話說回來,跟客戶的互動,真的還是要以自然為原則,不要勉強。像是同樣來自西雅圖的星x客,他們也很注重跟客戶的互動。但是,有時就有點做作了。有一次,週六早上,我去買杯咖啡,櫃枱人員用一種相當之興奮的口氣問我「妳是來這邊逛街的嗎?」我於是猜想,是不是今天這附近有什麼促銷呢,還是待會有什麼大明星要來?「喔,沒有啦...」,然後他還是不減興奮地問我「那妳是來加班的嗎?」這時我真是一頭霧水了,然後他才解釋,原來旁邊那棟大樓很多員工週末都會來加班,然後來這裡買咖啡。呃... 喔,原來是這樣。然後我還以為是我碰到特例。後來有一次跟同事聊起來,同事也有類似的經驗,她也是某一個週末去某一家門市(跟我不同家)買咖啡,一樣地,她也收到了「驚嚇」,櫃枱人員也是相當之興奮地問她,「妳今天怎麼來了?」然後我同事心裡想,呃,我第一次來你們這家門市耶!


回到現實。工作的性質我們是無法改變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只三百六十行,本來就有形形色色各行各業。那麼,像我們這種整天對著機器的,比較少需要跟人互動的,該怎麼製造回饋呢?嗯?呃?那麼,就設計一個小程式,比方說,如果 programmer 在一個小時內寫了多少行程式的時候,或者是 compile 一次就過沒有半條警告,或者是,如果 QA 在一個小時內報了多少隻 bugs 的話,就跳一個訊息視窗誇讚「你好棒喔!」、或者是「你好神勇喔!」、或者是「你今天特別美耶!」像這樣,這樣的回饋不知能不能大力提昇工作快樂度?不知道如果這樣的話,會不會辦公室裡,從此只聞打字喀喀聲,不聞撞擊碰碰聲?XD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夏至

波光斂灩,晴空下 
熾烈明亮的太陽光
映了一眼 耀動的湛藍
那是廣闊無垠
 跳進了視覺裡
水連天,天連水
極目眺望天水一線
看進眼裡的是
無窮盡

波光燐燐,晴空下 
熾烈明亮的太陽光
映了一眼 跳動的湛藍
那是生氣勃發
 滲透到空氣中
大海的味道,鹹鹹的水氣
深呼吸一大口直至靈魂深處
充斥胸臆如此狂野的
生命力

波光斂灩,晴空下 
熾熱明亮的太陽光
映了一眼 舞動的湛藍
生命力
無窮盡
張開雙臂奔向
汗水冒出額角
沙灘燙熱赤足
暑氣漸蒸
夏至!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傾城之戀》,世故的浪漫

昨晚看了電視劇《傾城之戀》,在電影台播出的,我以為是電影,怎知竟然好像沒盡頭;一個半鐘頭過去,才演到原著小說的開場,也就是徐太太來報,關於白流蘇的前任丈夫的死訊。接著又一個鐘頭過去,仍是一付不能收場的樣子!於是上網查資料,赫然發現,它原來是三十六集的電視劇!當場儍眼!那,這是從晚上九點開始播的,那!那?那是要播到天亮嗎?不!三十六集天亮也還播不完啊!簡直毛骨悚然了!趕緊查緯來的節目表,啊,好佳在,原來會播到一點。OK,那可以把它看完。原來,緯來播的是剪接版。至於它為何要這樣,這我就不明白了,之前《笑傲江湖》它也這樣做過,因為我已經看過《笑傲江湖》完整四十集的電視劇,所以再看它的剪接版,便覺得它像是 music video 那種東西,跳得好快。但《傾城之戀》,我雖然看過原著,電視劇則沒有,所以大致上覺得剪接得也挺合情合理的。不過難免有些地方、有些畫面,是有點跳的感覺,但都還在誤差容忍範圍內。

小說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總是這樣,會被拿來跟原著比。特別是已經看過原著的狀況,難免會覺得哪裡哪裡改得不好,不合自己的想法。這大概是所謂的先入為主吧?就是把當前的經驗拿來跟先前經驗比較。但如果是先看改編的,再回頭看原著,會覺得改編的故事比原著精采嗎?我想那不是毫無可能,但也實在太少見(一時之間想不出例子)。比較多的狀況還是會以原著做為比較的基礎,評論對於原著的改動。以這部電視劇來說,剪接又濃縮的電視劇,整體而言不錯了。也許看了完整版我會更加喜歡也說不定。雖然它比原著加了很多內容進來,例如,原著對於白流蘇的第一段婚姻並沒有什麼描寫。電視劇就加了一大段。這是想讓觀眾瞭解為何她非離婚不可吧?簡言之,算是舖陳她在感情上的不順、不幸福。電視劇,總是要考慮到如何吸引觀眾明天還要能按時收看。換個角度想,而且,每次收看,都是相隔一段時間之後,所以也不能放太細節的東西,觀眾會忘。而且,也不能太過使用暗示的手法,觀眾極可能會忽略掉,最好是明講、演白。奇怪,我怎麼好像在為昨天看到的戲在找 "其實改編得不錯" 的理由啊?

其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加了太多,多到甚至於使得整部戲的主題都有點鬆散了。主題容後再述。其次,對於白流蘇的描寫,在我的想法裡,會覺得她要比電視上更含蓄、內向、甚至壓抑一些。在電視劇裡,從她跟第一任丈夫的相處來看,她相當的強硬、活潑、主動。仔細想想,這樣的詮釋,也不無道理。畢竟她(堅持)離婚(書上說跑回娘家),然後她覺得不應該回去奔喪(書上的情節),確實是滿硬氣,性格滿堅靭的。但是在書上,她又對著母親哭,另外,范柳原曾說過流蘇的特長就是低頭,大概就是這樣,所以我會覺得她的外表,會更柔弱一點、舉止上會更含蓄一點,儘管我也相信她內心是堅靭的。無論如何,電視劇的編劇看到了這堅靭的一面,然後把它強化了。除此之外,大概是因為她會跳舞,而且應該是跳得不錯而令范柳原印象深刻(?),所以編劇也強化了她活潑的那一面。

那麼故事主題又是什麼呢?我想就是扣著戲名/小說名:傾城之戀。兩個 "自私" 的人,因著香港的傾覆,認清了自己對對方的感情、終於甘願付出自己的真心。"自私"?這只是一個籠統簡單的形容。我想,女主角白流蘇,我覺得她是 "矜持",但不是說 "愛呷假小意"(想吃又裝客氣)那一種矜持,而是,「擔心自己的付出最終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那一種矜持。這種矜持還真是跨越時代吧?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的、獨立自主的女性也可能會有的顧慮(或者男性說不定也有)。就是自我保護嘛!程度比較強的自我保護。而男主角范柳原呢,具體來說就是 "不甘願"吧,那種「為什麼是妳?憑什麼是妳?」那種不甘願。這個好像也一樣具有普遍性,是自古以來普天下的男性同胞都 "不陌生" 的情緒。呃,是這樣吧?(XDD)呃,女性有些也會有啦。欸,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啊!總之,故事是這樣子,這兩個人,基於這樣的心理,所以始終爾虞我詐,大玩心理戰,"情場如戰場"。最後,是在轟炸聲當中、在城市的傾頹毀壞當中,認清了只能活一次的事實,脫去了自我保護,脫去驕傲,面對自己的真心,付出自己的真心。

張愛玲對於人性的觀察,我覺得她是看得很透澈的,然後,用一種不帶保留的態度來描寫。張愛玲寫流蘇的兄嫂們的態度,母親的心態與顧慮,直接曝露那種斤斤計較、愛嚼舌根等等無情的一面。呃,不知為什麼,對於她筆下那種冷血無情的手足親情,讀起來真讓我心都冷了;感覺寒風刺骨。呃,對,就是她的描寫實在太生動、太有感染力了!話說回來,我真的很慶幸,我生長的這個時代,結婚不結婚,什麼時候結婚,完全可以是、就是我自己的事!但是,回到原著小說,故事裡的時代不是。所以流蘇在這故事裡,受著這些氣、這些委曲。柳原的遭遇也類似,雖然書裡對於他的過去著墨不多,但是已經點到為止。而對於人性,張愛玲除了毫不保留的描寫,她最強烈的批評,則是借主角之口來傳達;『呸!他們也配!』

儘管男女主角兩人這麼多顧慮,而且這麼多令人血液凍結的親友,但是結局卻是浪漫的。所以,該怎麼說呢?世故的浪漫?這個故事就是世故的浪漫!男女主角都世故,週遭的人更世故,結果卻是打破世故的藩離,修成愛情正果;結果卻是有情人沒有死於戰火,可以終成眷屬。這樣的情節,既世故,又浪漫。書裡最後這樣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 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於是為這洞悉人性的故事披上了傳奇、披上了浪漫的色彩!


昨天我又再讀了一次原著小說,短短幾頁,重讀的感覺又不太一樣!大概年紀大了,記憶退化,讀來彷彿第一次讀... 我的意思是說,仍然是驚咋不已!真是每讀一次,驚豔一次!張愛玲的文字,竟然能夠既繁複又洗鍊!還有那種信筆揮灑,那種充滿了自信,滔滔不絕,必要時,又能百轉千迴。真的是令我嘆為觀止。然後,為了確認自己沒記錯,剛才再查一次維基,《傾城之戀》真的是她二十多歲的作品。二十多歲!二十多歲呀!好有夙慧!真是天才!想起前面一段引用,傾國傾城那一段,再琢磨一次那段文字,確實是散發著有如朝陽般自信的光芒,光彩奪目!這樣年輕的作家,寫出這樣世故的浪漫!真是天才!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虛實

週末午后,天空有點陰,偶而飄點小雨,風滿大的。咖啡廳內,客人三三兩兩,店員也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畢竟是醫院內的咖啡廳,這個時間,門診差不多都休診了,如此清閒,並不令人意外。

坐在這裡,打發一些候診的時間,百無聊賴。望出去,玻璃牆外,種著一排竹子,走道則由木條鋪成,極簡的景像,倒有著一種雅樸。而玻璃牆又復映照出咖啡廳內的燈火,於是成就了這一幅圖像;但見室內的燈火映照在竹枝上。

於是想著,綠竹雖然生氣蓬勃、風吹雨打愈見青翠,但卻聞不見那清爽。而室內的光線,雖然温柔、昏黃的色調有若夕陽,但那也只是人工的膺品。那麼,室內、室外,究竟,哪一個世界真實些呢?